谈食品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目前,我国副食品的营销走势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求新和盲目从众,二是向保健食品过渡,机会与威胁并存。

  求新。综观各类生活消费品,翻新程度最高、频率最快的莫过于副食品。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仅保健食品一项,申请注册的企业便达牫牥牥牥多家,品种达牫牥牥牥多种。而经营副食品的流通企业,则大多采用全方位、多品牌的营销战略,副食品经营种类繁多。可以说,经营副食品的企业正在进行品牌的激烈竞争。

  从众。副食品除求新外,更多的企业追随市场的流行,从而使得副食品市场“明星”迭出,并形成千店一面的局面。其必然的结果是:营销具短期性、多变性和时尚性。以糕点小食品类为例,其风味流行经历了如下过程:香甜→甜薄脆→咸香→奇味→西方风味→港台风味。每一种风味都与当时副食品开发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由此在市场上引起了几个品种的副食品的替换流行。

  在副食品营销走势的第二个方面,众所周知,食品对人体的功能有三,一是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生理需求;二是满足人们对食品色香味型等感官要求,提高食欲;三是调节人体免疫能力,增进身体健康。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营养性,这就为保健食品的兴起创造了客观的条件。目前,副食品营销企业大都注意到了人们对副食品的保健性要求,并因而开始转向保健性食品的开发。举例来说,面包产品经历了如下替代过程:粗加工面包→加工面包→精加工面包→强化面包→强化全麦面包。从这一过程可看出副食品有一个从“充饥”功能到“增欲”功能,再到“保健”功能的演变趋势,也因此,副食品营销亦有向保健食品营销过渡的趋势。

  副食品营销开始转向保健食品,看似进入了健康轨道,其实不然,这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的副食品“保健化”程度不高。具体讲,一是保健副食品的生产、研制大多科学性不强,有些甚至将消费者引向消费误区。如赖氨酸强化奶粉,实质上是一种弄巧成拙的做法,因为牛奶中的氨基酸比例本来是合适的,再把赖氨酸含量增加,反而会影响到奶粉的营养价值。有人曾对48家生产保健食品的工厂进行过调查,发现这些工厂为增加花色品种,便在食品中添加中药。但这些厂家中85.5%的配方设计人员无任何学历,也没有一个曾学过中医中药。试问:这样配制出来的食品到底具有几多“科学性”?又具有几多“保健性”?二是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很多企业在生产保健食品时,直接加入中草药或“营养元素”,同时又不是对中草药遵照古法炮制,致使加工出来的副食品具有毒副作用,还破坏了内含物质的生理活性,其结果反而降低了食品的保健功能。此外,生产这类食品的大多数厂家或附属车间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从而使得产品的质量更难得到保证。三是虚假宣传,夸大其词。大多数保健副食品并未能提供保健食品的功能性实验依据,但却在产品介绍、广告宣传中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效用。

  从营销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副食品营销面临着威胁与机会并存的局面。如果注意正确引导,加强对生产厂家的监管,副食品的营销将步入保健化(营养化、科学化)的轨道,这对于所有从事副食品营销的企业来讲将是一次市场机遇,市场潜力是相当大的。反之,如果放任自流,副食品营销所展现的“繁荣”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走向衰落是势所必然。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