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全面落实新一届政府今后五年工作规划和《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卫生工作目标任务,加快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现结合实际制定《十堰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规划的主要发展成就

“十五”是全市卫生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时期,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城镇医药卫生改革和农村卫生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十五”末期,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38个,其中综合医院23所、中医医院8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所、卫生监督局(所)7所、妇幼保健院7所、卫生院13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9所,其他803所。新组建了市妇女儿童医院、口腔医院、传染病院和精神病院等四所专科医院。开放病床9601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78张,较“十五”初期增加0.19张;有卫生人员17397人,每千人口5.04人,较“十五”初期减少0.78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1.87人,较“十五”初期减少0.3人;每千人口拥有护理人员(含助产士)1.23人,与“十五”初期持平。卫生部门固定资产总值12.51亿元,其中设备总值6.2亿元,包括全身CT、核磁共振仪、1250mAX光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300余台件。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17个、市级46个。2000年以来,共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4项,卫生科研项目一直稳定在社会发展口的40%左右。“试管婴儿”、“基因搭桥”、“肝癌冷冻疗法”等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4人被评为湖北省名中医,有10人被评为全市十大名中医。2002年以来,三级综合医院出院病人中,外埠人达到15 %左右。一个以市城区为中心、县(市)、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已基本形成,基本上能够满足全市及周边人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在总结非典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十堰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2004—2006)》,明确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内容、保障措施、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为加强组织协调、科学指导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非典之后,国家和省共安排总投资7487.17万元的公共卫生建设项目120个,重点加强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县疾控中心、传染病院(区)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初步改善了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2002年9月,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监督局挂牌成立,到2003年底,全市六个县市全部实现了两个机构分设。强化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等重大疾病防治,有效控制了传播和蔓延。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正常,五苗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目标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力推行卫生集中综合执法,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市达到%、农村达到%。加强孕产妇和婴幼儿两个系统管理,孕产妇死亡率由“十五”期初的80.9/10万降低到现在的51.89110万;婴儿死亡率由“十五”期间的26.60‰降低到现在的12.62%。规范采供血管理,确保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城区无偿献血达100%。农村居民饮用卫生清洁水达98.5%,城区健康教育普及率达95%、农村达80%。通过防病治病措施的强化和卫生知识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水平,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1.07岁。

——突出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积极举办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截止2003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实现了县办县管,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覆盖面达100%。以卫生城市创建和改水改厕为重点,启动了第二轮初保规划。通过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重点卫生院建设、消灭“老三件”卫生院、卫生院长培训、乡村医生学历转化教育和外科、产科、临床检验、急诊急救四个建设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及对口帮扶工作的实施,乡镇卫生院的房屋、人员、设施等达到基本配套,80%的卫生院能够开展中下腹部手术、外伤处理、中毒抢救、计划生育手术和生化检查,服务功能和诊疗技术迈上新台阶。丹江口市作为全省首批8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一,2003年7月1日正式运行,当年参合率达到77.9%,2004年参合率达到79%。2004年共筹集基金250.38万元,其中农民自筹192.99万元,十堰市和丹江口市补助57.89万元,已有57058名农民从中受益。根据市政府的要求,茅箭区、张湾区和十堰高新区也分别自筹资金自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管理方式完全按省试点要求管理。2004年度参保农民32783人,参合率达43.8%。共筹集资金106.6万元,其中农民自筹56万元,区、乡、村三级补助50.6万元,已有8333人从中受益。

——全面深化卫生改革,大力推进全行业管理。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共核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663家,占72.01%,营利性医疗机构275家,占27.99%。2002年,在城区引进了三家有实力,有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带来了新的经营方式和医疗服务模式,与其它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了相补与竞争的态势。积极配合大型企业剥离辅体改革,整合企业医疗卫生资源,东风轮胎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六里坪铁路医院已先后移交地方管理。在市直医疗机构推行了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对药品收支节余进行了适当调剂。将县级以上所有医疗机构纳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先后举行了七次招标采购,完成招标采购药品金额达4.7万元,中标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0%,让利患者9400万元。通过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集中招标采购,使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十五”初期的55%以上降低到45%以内,药品质量明显提高,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以推行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为重点,大力深化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单位法人向社会公开招聘已蔚然成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多种因素参与分配的充满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由办卫生转变到管卫生、加强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建设、维护基本卫生医疗公平和保障公众卫生安全上来,同时依法加大了行业管理力度,把重点放在准入管理、执业规范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医疗服务收费和价格管理、行业作风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手段,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坚持不懈地抓好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斐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行风评议为契机,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行业作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行完善了“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医疗收费标准和主要药品价格公示制、医疗费用查询制和扶贫病房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0年以来,有8所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1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十五”卫生事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卫生改革力度不够,影响卫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卫生资源总体利用率偏低,共享性差。《区域卫生规划》迟迟不能出台。二是公共卫生建设依然比较滞后,重大疾病防治形势严峻。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形势严峻,对重大疾病防治还缺乏部门配合、社会联动的有效手段,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不够强。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社区卫生服务内容还较单一,农村卫生服务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模式呆板,经济效益低下。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方法方式等病人还不尽满意,医疗纠纷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看病贵”和医疗服务质量问题有可能激化为社会热点问题。

(二)发展形势的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处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继续增强的基础上,全市人民在实现小康目标后将向更高层次的富裕型生活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会日益增加,医疗保健需求将不断扩大。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市卫生事业的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健康需求还不适应;人口结构与疾病谱的变化,使我们面临繁重的急、慢性病和重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新时期疾病控制工作的重大课题;我市已进入老龄化城市,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状态下,老龄化将带来巨大的卫生负担,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支柱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正进入关键阶段,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卫生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体制与机制上的创新;要全面实施并完成第二个农村“初保”十年规划,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任重道远,任务艰巨。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将直接面对国际、国内的医药卫生市场,行业内多方位的竞争将异常激烈,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新的考验。同时,新的发展环境和形势也为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卫生工作必然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卫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典之后,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带来机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卫生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多种成分参与办医,医疗卫生系统竞争将更为激烈;随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政策的到位,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结构将重新分化,将对卫生事业发展、卫生事业管理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国家将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作为加强社保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在农村将扩大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将逐步扩展医保制度,这给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正处于农村社会改革和农村卫生改革的交叉时期,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设备陈旧简陋,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业务开展受限,税费改革后因原有的政策待遇取消而又没有新的政策措施衔接,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正处于新的不稳定时期。

——大型企业剥离辅体的改革步伐加快,对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全行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规划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因此,统筹谋划我市卫生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思路,对保证我市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全面深化卫生改革,突出卫生工作重点,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以率先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为总目标,积极推进卫生管理法制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卫生服务优质化、生活方式文明化、医药卫生信息化进程,加快建设卫生强市步伐,逐步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等卫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卫生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发挥政府和社会两种力量,发展卫生事业,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卫生事业发展之路。

2、坚持重点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原则。在巩固发展城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同时,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初保和预防保健以及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发展卫生事业要与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

4、坚持质量与效益的原则。改革十堰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外延扩充到内涵发展,合理规划和构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卫生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5、坚持“大卫生”观念的原则。把狭隘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为社会性、全局性的卫生行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转变人们的卫生观念、增进有益健康的行为方式上来,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卫生工作的参与程度,共同制约健康影响因素,促进与此相关的多部门配合协调,促进社会人群共同参与。

6、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卫生事业必须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三)卫生事业发展目标

1、总目标: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十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实现人人享有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卫生保健,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

2、主要目标:

(1)巩固和提升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地位。

全市医院总床位控制在10000张以内,中医病床总数达到800张,三级医院年病床使用率达到80%以上,二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不低于60%,一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不低于40%。

卫生人员总数控制在19200人以内,其中农村卫生人员总数控制在10000人以内,中医中药人员总数达到2500人左右;新增加人员主要充实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在校学生控制在10000人以内,其中,中等卫生学校在校学生控制在3000人以内,郧阳医学院年在校学生控制在7000人左右。师资队伍总数达到100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师资人员比重提高到60%。

城市中心区(现城区)基本形成面向全市、辐射秦巴经济区域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医疗急救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康复中心,整体功能和技术水平居全省市州前列。

城区医疗机构业务机构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业务技术争创一流,形成医疗特色。争创1所以上全国知名医院;新创建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全省市级医院中形成重点专科优势;建成1个具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院。

(2)建立起网络健全,队伍专业素质较高,管理精干高效,服务能力较强,具有十堰山区特色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所有县市区全面实施并达到《2001——201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目标要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

加强贫困县县医院建设,使贫困县医院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实现房屋、设备、人员、功能和管理五配套的目标。

建制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房屋、设备、人才技术配套要求,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达100%,村卫生室合格率达到100%,甲级村卫生室达到85%。

乡村卫生组织管理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且运作规范,药品、人员、财务都能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优化。全市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全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乡村医生通过学历转化教育,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

农村卫生环境显著改善。村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村人口的7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50%。以县(市)为单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5%,水质达到安全标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3)形成市、县、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村级卫生组织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体系。

市妇幼保健院形成妇儿产专科特色,市疾病控制中心建成区域性高标准的、权威性的检测中心和体检中心。

完善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卫生监督机构延伸到全市所有乡镇,管理到村,卫生监督覆盖面达到100%,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到95%,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处理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检测水平,培训业务人员,确保及时排除和处理各类突发性卫生事件。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各乡镇卫生院建立起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增强发现和诊断传染病的能力;市县乡建立起传染病疫情信息专报网络,提高疫情报告准确性与及时性。

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杜绝大的传染病流行,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和氟中毒病。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重点抓好结核病、艾滋病和乙肝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落实防治规划并达到控制目标;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标准的内;积极推广新疫苗应用,最大限度发挥疫苗作用。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下降25%和20%,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

(4)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覆盖全市农村居民。到2010年,所有县市区都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5)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工程建设,完善卫生信息网络系统。结合国家卫生信息网的建设,建立卫生行政管理系统(卫生电子政务工程)、公共卫生防病信息管理及指挥系统、医疗卫生业务决策支持系统、医疗服务应急指挥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及管理系统、医院信息化工程等综合性服务网络,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面向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提供不同层面、不同功能的网络化卫生信息服务。

3、主要发展指标:

(一)质量与水平目标

1、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76岁,其中男性达到72-74岁,女性达到75-76岁;

2、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

3、孕产妇死亡率降至50/10万以下;

4、婴儿死亡率降至20‰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 25‰;

5、农村居民饮用清洁水达到95%;

6、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8%;

7、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8、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达90%以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80%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85%,三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2%。

9、市、县(市)城区慢性病管理网络健全,主要慢性病病人管理率达40%以上。

(二) 资源配置与利用
(三) 
1、按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设置门类齐全、规模适当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2、继续推进第二轮农村初保规划,农村乡村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3、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95%以上的行政村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广泛开展艾滋病初筛,积极开展相关防治知识宣传,85%以上的乡(镇)能够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

4、在国家规划下,以县为单位有计划铺开,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实际受益人口达到180万人。经济发达的农村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5、市城区新建(转办或筹建)2-3所专科医院。

6、医院病床总数控制在10000张以内,每千人占有医院床位2.8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在4.0人左右,医生1.8左右,护士1.6左右;

7、卫生人员总数控制在19200人以内,其中农村卫生人员总数控制在10000人以内,中医中药人员总数达到2500人;新增加人员主要充实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8、增强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提高执法能力,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100%,村以上达95%,进一步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9、继续巩固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城区三级医院外埠病人比例达到10%以上;

10、初步建立政府主导,体制完善,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责权明晰,运转高效,信息畅通,整体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比较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监测系统和运行机制,达到反映及时,处置科学有效;

11、建成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依托城区三个三甲医院建立三个三级急救站,依托城区部分二甲医院和各县市医院设立10个二级急救站,各乡镇和景区设立若干个一级急救站的急救网络体系,达到8公里15分钟的快速急救反应能力;

1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逐步达到1:3:1;

13、完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到医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居民提供优质、低廉、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县市城关地区实现全覆盖。

(三)科技开发与应用目标

1、加大和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量比上年增长5%。

2、加大肿瘤预防和诊疗技术研究力度,使肿瘤诊疗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3、建立起全市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网和远程医疗信息网。

4、无偿献血达到100%,实现全市统一的采供血机构设置管理,强化血液安全质量管理,血液科研取得一定进展。

5、在现有的重点专科基础上增加10个省级重点专科,力争创建2-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6、临床医药研究所发展到10个以上,其中半数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各相关学科均有省、市级科研成果,争取1-3个项目获国家级科研成果。重点办好神农武当中医药研究所,组织开展中草药资源开发研究和武当道教医药研究。

7、制定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转化教育实施方案,2008年全面完成全市转化对象的学历教育。

8、创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3-4个县创建为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县市级中医院全部通过等级评审,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实现中医药应用服务比例“12345”的目标,普及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参与农村初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治。

三、主要措施和对策

(一)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改革体制,健全机制,逐步解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卫生事业良性发展。一是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要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对全市范围内的卫生资源,包括机构、床位、卫生人力、设备、经费,无论隶属何种部门及何种所有制性质,均纳入规划,由卫生行政部门实施行业宏观管理。二是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两类,实行不同的财政补助和税收政策。在此基础上规范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合理划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职责范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三是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 有活力的运行机制;继续推行和进一步完善院(所、站)长负责制;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物价变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二)积极实施“人才兴卫”战略,不断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意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造就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的业务骨干,以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要继续抓好在职卫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卫生技术人员结构趋于合理。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好办好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开展乡村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学历转化培训注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改善提高人员结构。

(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卫生技术人员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技创新。立足十堰实际,紧跟国内外卫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针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研活动,不断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结合十堰市中草药资源优势和武当道教医药特色,大力开展中草药和武当道教医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将资源优势发展为产业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学术水平。通过技术项目引进、临床科研攻关,多上项目,多出成果,力争科研上台阶,创新有突破。

(四)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力度。一是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果。加强宣传引导,落实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和参合人口比例;加强协调,抓好规范管理,确保试点工作良性运行。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落实政策保障措施,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任务。四是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落实《纲要》指标体系。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国有企业剥离辅体,整合城区卫生资源,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二是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政府重点办好一所代表本地最高水平的综合医院和一所中医院、一所妇幼保健院及一所传染病医院,其它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改制变型逐步转办成专科医院、民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办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五是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现代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

(六)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继续加强《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尤其是服务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增加对卫生监督的投入,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业人员的资格的审查和岗前培训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的监督监测,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

(七)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方针,推动中医事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中医药条例》和《湖北省发展中医条例》,制定出台地方性配套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全市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急救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抓好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新的特色专科。积极促进中医药参与农村初保、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医院重点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武当道教医药开发和中草药资源应用。重点抓好好全国、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示范中医院”和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工作。

(八)切实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深入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应急条例》,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以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肝炎和其它慢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全面落实和完成《十堰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十政办发[2004]38号),构建以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公共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着力功能调整,紧紧围绕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防治开展工作。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计划”,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动员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市、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认真贯彻“一法两纲”,加大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婴幼儿系统管理力度,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九)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为卫生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党和政府要把卫生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把卫生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各级政府要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按国家财政部、发展计划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文件要求落实补助政策,对卫生事业费投入的增长要不低于当地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医疗价格的管理,结合药品价格改革和医药“分开管理、分别核算”的要求,调整医疗技术劳务价格,优化医疗服务收入,进一步落实对卫生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树立大卫生观念,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十)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卫生行业文化,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行业作风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围绕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抓好卫生系统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新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文明医院、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