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讨论稿)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的中长期规划。科学编制并积极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时期,我市面对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和出口需求不足、宏观经济调控等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克服旱涝灾害、非典、禽流感疫情的负面影响,努力培育产业优势,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建设投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亿元,是2000年358.3亿元的1.88倍,年均增长11.2%,比“九五”时期快1.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过1000美元大关,达到1360美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快速增长,工业化特征日趋鲜明。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0亿元、284亿元、23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3%、14.6%、11.7%。三次产业结构由29.2:38.3:32.5调整为23.7:42.1:3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3.1亿元增加到24.3亿元,年均增长13.2%。
产业规模加速扩张。着力建设“工业常德”,工业发展进入历史最快时期。工业增加值达到238亿元,年均增长15%,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5%,比“九五”末高2.2个百分点。烟草工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资产扩张,产量、销售收入分别突破100万大箱和100亿元。引进和发展创元铝业,实现了有色冶金业零的突破。以金健米业、洞庭水殖等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加速发展,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群体。医药产业异军突起,共引进和改造医药企业11家。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开始起步,盐化工业和新型建材工业稳步发展。石门电厂一、二期建成发电,火电、水电竞相发展,总装机容量达到140万千瓦,实现了由能源不足到能源输出的历史性转变。纺织、造纸、机械、电子工业稳步发展。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村经济出现多年未见的喜人局面。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速生丰产杨树、人工牧草和饲料粮、优质蔬菜、优质水果、高效养殖水面种养面积均已达到或超过100万亩。完成养殖业产值1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农产品商品率进一步提高。受中央鼓励粮食生产、减免农业税费等支农政策的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规模恢复性扩张, 农业走出多年维持的4%左右的发展低谷。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竞争能力逐步增强。桃花源晋级4A风景区,市区旧城改造基本完成,火车站专业市场群和商业步行城初具规模。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餐饮休闲、商贸流通日益繁荣,教育、旅游、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期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亿元,是“九五”末的1.68倍。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从2000年起实施以“两个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有326家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占全部国有企业的97%,其中市直国有企业除4家煤矿外全部实施改革,基本建立了以民营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改革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经营效益全面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多年居全省第一。农村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农业税收全面取消,农民负担大幅减轻,税费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土地流转机制继续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工伤、生育保险开始推行。农村养老、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财政、金融、投资、要素市场、社会事业改革也实现重要进展。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对外开放取得突破。累计引进内外资金A亿元,是“九五”的A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4.8亿美元;内联引资A亿元。先后有A家外资企业落户我市,总投资A亿元。采取超常的考核激励措施,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开发引进工作,累计引进工业项目A个,总投资A亿。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A亿,其中出口A亿元。改革带来的机制优势和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充足的活力。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通过加强银企合作,努力争取上级投资,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实施。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亿元,超计划65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额的1.8倍。实施洞庭湖二期治理、皂市水利枢纽、重点堤垸加固、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城市防洪、大型灌区配套、大中型水库除险等水利建设工程,大大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完成和开工建设常张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公路、G207临岗公路、S304新张公路、盐关铁水联运港、县乡公路改造及一批桥梁项目,公路交通枢纽初具雏形,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实施农村、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全面实施电信宽带、小灵通交换传输网,移动GSM八期扩容、联通CDMA工程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由程控电话、光纤传输、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无线寻呼等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络,成为全省第一个电话市。穿紫河综合治理、城市道路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启动,城市功能明显提升,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交通管理先进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称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6%。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初中生升学率达到80%,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高校招生数达到8500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高中扩招、疾控中心、农村医疗体系等项目相继实施,城乡居民的教育、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总数控制在60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5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60元。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改善,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纳入养老保险,城镇困难人群基本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退田还湖、退耕还林与工业治污工程继续实施,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和绿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土、矿产资源保护、文化、体育、新闻、民政、环保、统计、档案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实力不强。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为35%,比全国平降?3个百分点。对农业、服务业带动能力较弱,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除烟草业外,缺乏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重化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的抗风险能力不足。企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配套不够,工业投入和发展缺乏后劲。
增长方式粗放。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主导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市场依存度较高,竞争能力较弱。非金属矿产、农产品加工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增值能力不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狭小,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
经济外向度不高。年直接利用外资刚刚突破1亿美元,仅占全省的8%。出口需求严重不足,仅占消费、投资需求的4.5%和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6%。
城镇化进程缓慢。2005年城镇化水平仅为33.8%,比全国、全省分别低9个和3个百分点,每年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不到4万人。城镇产业发展不足,人口吸纳能力和区域经济带动功能有限。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的就业承载能力不够,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4.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速减缓,难度加大。乡村债务难以化解,城乡困难群体、失地农民、企业下岗人员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继续扩大,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明显改观。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这一过程关键阶段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
世界经济进入新的上升期,机遇大于挑战。2006-2010年,世界经济可望保持4%以上的增长速度,从总体上为我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区域合作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既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开放型经济,也使我市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局面。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全球IT产业正在孕育新的突破,生物工程、新材料、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益加快,有利于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也使我市在新一轮技术进步和产业转换中面临技术和人才短缺的挑战。“入世”过渡期结束,全面履行“入世”承诺有利于我市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也将使我市企业更加直接地面对国外竞争者,增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并促使政府改变经济运行调控手段,加快职能转变步伐。
国内经济在调整中加速增长,动力大于压力。我国已经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经济发展进入起飞阶段。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如耕地、水资源、石油、生态环境将出现瓶颈约束。同时,由于社会结构快速变动,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也将对经济持续增长带来新的压力。但是,由于国家已经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加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城乡结构调整空间扩大,仍将使我国经济在稳健中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协作的启动,将改变我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边缘化状况,使我市既可以接受发达地区的带动和辐射,又能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参与竞争和合作。同时,随着常长、常张、常吉、常荆、常邵、常岳高速公路、黔张常铁路的竣工或动工,我市作为中部省区及至国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中心的地位将逐步确立,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互动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民营富民,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把常德建设成为以农产品和非金属矿资源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大市,以秀美和休闲为特色的生态文化名城。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核心战略。坚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工业的梯度转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支撑,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集群化发展为手段,加大工业项目引进力度,扩大工业投入,扩张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常德经济加速发展。
——坚持把改善环境作为立市之本。进一步加强以水、电、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服务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吸引力和推动力。
——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主导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服务环境,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实现市域经济的民营化。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取向。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从战略上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够支撑长期增长、缓解发展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

三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双双过千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000美元。具体指标为:
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00美元以上。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87亿元、527亿元、386亿元,年均增长4%、13.8%、1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8:35。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06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11.5%;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年均增长25%以上。
社会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61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42%。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8个,拥有医生数3.6人。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环境优美——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区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亩。
生活安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00元,年均递增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5%以下,农村居民降到55%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砖混或砖木结构比例达到9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
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60:30,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根本改观,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健全,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章 建设以农产品和非金属矿资源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大市

把优势资源精深加工作为壮大地方工业、培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方向,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非金属矿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利用现有基础,顺应市场需求,稳步发展铝材、机电、医药产业。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437亿元,年均增长14%;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促进行业整合,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知名品牌。2010年,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亿元、1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2个、10个、100个以上。

一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大力促进农产品特别是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着力丰富产品系列、提高技术含量、扩张市场规模,使2010年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形成以烟草为龙头,以食品、纺织、造纸、珍珠加工为基础的产业格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扩张烟草业规模。抓住国家烟草体制改革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烟草巨头的机遇,加速推进常德卷烟厂联合重组和规模扩张。新建100万大箱联合工房生产线,改造零陵分厂30万大箱生产线,建设石板滩二期100万担烟叶仓库,将常德建成全国五大卷烟生产基地之一。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强化品牌战略,实施“芙蓉王”生产车间技术改造,提高高档卷烟生产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科研攻关,推进降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切实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到2010年,常德卷烟厂卷烟产量达到250万大箱,年度收入250亿元,年度利润38亿元,产业规模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实现再造一个烟厂目标。
培育食品品牌。适应食品行业绿色、营养、保健、方便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争取在粮油、果蔬、饮料酒、乳品、肉制品等5类食品加工领域形成一批全省全国名牌。提升粮油精深加工能力,实施金健米业方便米粉、精炼米糠油等项目,扩大“金健”系列产品品牌影响力,发展壮大各类淀粉糖、油脂加工企业。发展本土酒类品牌,实现发酵酒、蒸馏酒同步发展,新建重庆国人啤酒10万千升啤酒生产线,巩固和扩大德山、武陵酒厂白酒市场,恢复黄酒生产。进一步开发乳品饮料,扩建阳光乳业乳品加工基地,新建长效奶、乳品饮料加工生产线,形成年加工鲜奶10万吨以上的能力。培育鱼类、牛羊、家禽等肉制品加工的规模企业,新建马头羊、黄牛、洞庭草鹅、清水鸭加工等项目。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
打造纺织集群。全面推进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努力发展终端消费产品,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实力。重点抓好金诚纺织、杰新纺织、云锦纺织扩改,新建纺织服装工业园、桥南服装城等服装生产基地,推进汉寿县麻纺织、印染、服装一体化建设。同时,以化纤为补充,开发差别化、功能化、环保型新纤维材料,丰富纺织产品系列。重点抓好金帛化纤和美华尼龙扩建工程。2010年,全市纺织工业产值达60亿元。
加快纸业整合。坚持“集中制浆,分散造纸”的产业发展方向,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重点实施林浆纸板一体化工程,建设30万吨化机浆、30万吨纸和40万立方米板材项目,新建10万吨苇浆厂。突出扶持恒安纸业、德惠纸业、洞庭白杨林纸、天宏纸业、常德纸业、雪丽造纸等骨干企业,对于小造纸厂一律关闭制浆系统,实行原料外购和专业化加工。形成以大型浆厂为基础,以大中型造纸企业为主体,以高档生活用纸、文化办公用纸、产业用纸、高档装饰材料为主导产品的纸业集群。2010年,全市造纸业产值达60亿元。
促进珍珠加工业成长。着力提升淡水珍珠品质与本地加工能力,重点发展珍珠首饰、工艺品、装饰品,积极开发珍珠药品、保健品,实现由珍珠养殖大市向珍珠加工大市的转变。重点抓好洞庭水殖珍珠水解片、珍珠项链项目和吉春制药有限公司珍珠层粉、纳米级珍珠末、珍珠胶囊项目。新建洞庭珍珠城,形成年加工50吨珍珠能力。2010年,全市珍珠加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建成全国主要的珠宝生产基地之一。

二加速发展非金属矿加工业。彻底扭转原矿外销和粗加工局面,推动以精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升级,着力开发终端产品和新兴产品,构建非金属矿梯级产品链条。就近、合理布局资源加工项目,优先开发大矿种,努力引进大企业,全力培育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两大产业集群。2010年,全市非金属矿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非金属矿加工基地。
纵深发展化学工业。在加快食用盐、工业盐生产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成品盐、盐化工衍生产品及项目开发,建立以岩盐资源为基石,以纯碱、烧碱、氯酸钠、液氯、金属钠等深加工化工产品为重点,以石膏化工为补充,以发展日化工业为最终方向的化学工业体系。实施湘澧盐矿年产80万吨食用盐、智诚化工年产50万吨工业盐扩建项目,新上调味盐、营养保健盐生产线,形成20万吨烧碱、5万吨金属钠、10万吨氯酸钠、10万吨硫酸、1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利用硬石膏制成硫酸等化工产品,实施10万吨石膏制硫酸项目。
全面发展建材工业。顺应建筑装饰材料新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趋势,充分挖掘水泥灰岩、石膏、高岭土、瓷土资源,重点开发中高档建材和新型材料,形成相对完整的水泥、墙体材料、装饰材料三大建材工业体系。水泥。在加强现有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加强行业整合,引进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淘汰落后的立窑工艺,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以有效提高资源、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发展效能。重点引进和发展海螺、牛力、韶峰等百万吨级新型干法水泥骨干项目。墙体材料。支持发展具有减轻墙体自重、利用工业废渣、改善建筑功能特点的煤渣砌块、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各种空心砖及GRC轻质墙板、石膏墙板等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利用石煤发电灰渣加工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砌块;利用石膏加工石膏轻质砌块;利用膨润土、粉煤灰生产轻体五防隔墙板。装饰材料。着力发展新型、环保建筑装饰材料,积极开发石膏制品、墙地砖、 玻璃、人造石材4个产品系列,建成全省最大、辐射周边省份的装饰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开发纸面石膏板、纤维石膏板、装饰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粉刷石膏粉等石膏制品,实施年产30万吨高强石膏粉及5000万平米纸面石膏板项目。积极发展多种建筑用陶瓷产品,建设年产2000万平米墙地砖生产线,开发建设海泡石粘土釉面砖项目。发展矽砂深加工,以玻璃生产为主,积极发展再造石英石板材、石英砂外墙装饰保温砖等新型产品,重点抓好石门年产400万箱玻璃、20万平米微晶玻璃装饰板项目。新建年产5万吨超微细煅烧高岭土生产线,开发建设高岭土微晶玻璃装饰板材项目。
积极开发其它产品。根据部分非金属矿的特有性能,开发一批具有特殊工业用途,能够充当工业制成品重要原料和特殊辅料的中间产品,着力拓宽直接销售市场,条件具备时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终端产品。利用膨润土生产塑料用超细填充材料,利用膨润土、海泡石加工天然矿物除味剂,用于海泡石除味牙膏等产品生产。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中添加海泡石矿粉,配制海泡石复混长效肥,在氮肥中添加磷矿,实施120万吨高浓度磷铵复合肥项目。利用矽砂生产超细硅微粉、白炭黑等中间产品,用作洗涤用品、涂料等工业品的添加成分。实施年产10万吨石膏晶须(纤维)项目,应用于涂料、橡胶、塑料生产,特别是作为造纸原料替代部分纸桨。利用芒硝资源实施元明粉、白炭黑加工项目。

三稳步发展铝材、医药、机电产业。进一步做大铝材、医药两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品系列和企业数量双扩张;巩固传统机电产业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铝材工业。以创元铝业为龙头,继续扩大电解铝生产能力,积极开发铝型材、铝合金等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铝材产业体系。建设创元铝业二、三期电解铝工程,电解铝规模达到年产30万吨;新建年产30万吨铝材系列产品生产线和湖南晟通科技有限公司16万吨炭素阳极项目,启动桃源5万吨铝熔铸生产线建设。2010年,铝材业产值达80亿元。
医药工业。坚持引进为主、自主开发为辅、中西药并举,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大产业集群。化学原料药主要发展精神药、止血药、抗生素药、心脑血管药。重点发展洞庭制药厂的精神药与止血药,益侨制药的戒毒药、肝病药,康普药业的心血管、感冒药品。中成药以加快现代化进程为主,重点发展德海制药的“天麻首乌片”、“增光片”,三金制药的清热解毒系列药物,平川药业的“烧伤油”、“肺泰胶囊”。生物工程药物以现有企业为载体,重点抓好长生生物工程公司长生生命系列药品,积极研制开发其他生物制剂。2010年,全市医药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机电工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机遇,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等机械制造业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汽车及零部件方面,重点实施湖南车桥厂扩建工程,同时进一步发展浦沅吊车、安福轿车气门、嘉达刹车片、鼎兴车轮、信诚液压、石门连杆等零部件企业。专用设备制造方面,重点抓好常德烟机自动包装机生产线改建工程,常德纺机新型高速、高密宽幅系列经编机、新型气加压摇架及紧密纺板簧摇架系列产品改建工程。稳步发展粮食机械、挖泥船、安乡凯斯工业缝纫机等机械产品。2010年,机械制造业产值达到50亿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重点扶持华南光电、湖大远程、汉光科技、寰球电子、湖南嘉业达公司等企业发展。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同时,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在电池、硬质材料、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和新金属材料领域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常德力元新材料、常德应用化学研究所产品开发,新建石门氢氧化镁基环保材料、德山超微细碳酸钙、临澧聚乙烯纤维无纬布等项目。201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 10亿元以上。

第四章 建设以秀美和休闲为特色的生态文化名城

引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走山水交融、林城掩映、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道路,构建极具滨湖水乡魅力的生态宜居之城。开发休闲资源,壮大休闲产业,构建集旅游、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休闲之城。以“桃花源里的城市”塑造城市形象,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

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城市扩容提质,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同步推进市区、县城、小城镇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突出城市绿化和风光带建设。创建“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 “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建成以内外环为主框架的城市道路体系。结合城区交汇的6条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形成城市外环;建设沅水三桥及拉通南坪路、金丹路、金霞路、紫缘路等城市主干道,形成城市内环;建设柳叶西路、紫菱路、三闾路、朝阳路、龙港路、芙蓉路、阳明路、德山大道、桃林路等20条城市道路,完善城市内部路网,合理布局一批大中型停车场和公交场站,加强县城道路建设。完善市政功能。适应城市扩容要求,加快以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供气、供电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工程建设,提高城市运转效能和承载能力。扩建市自来水厂,改造和新建给水管网,新增供水能力15万吨。在江北城区、江南城区及德山开发区各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排放整治工程,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在江南城区和德山开发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外排机埠,有效解决城市积水问题。拉通天然气入常管道并实现供气。新建市第二垃圾处理场和大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完善垃圾储运网络。完善县城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实施县城管道燃气、自来水厂扩建、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工程。完善防洪功能。建设完善江北城市防洪圈和德山防洪圈,新建江南城市防洪圈。完善津市、汉寿、桃源、澧县、安乡县城防洪圈的建设,新建临澧、石门县城防洪圈,提高城市防洪保安能力。完善居住功能。不断提高城市经营水平,有效调控和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在抓好中高档精品大盘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城市安居工程,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供应量,确保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居者有其屋”。通过市场经营的方式推进县城新区建设,基本消灭“城中村”。建设现代化新型小区,增加休闲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全市所有居委会和有条件的住宅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引导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兴办社会服务实体,重点发展家政、养老托幼、“三保”等服务业,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市城区和区县(市)城区规划修编,强化规划约束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规范城市发展和运转秩序。突出抓好小城镇水、电、路、厕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以路为市、功能不全等问题。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培育城市景观。实施以水为主题、以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景观建设,建成沅江、柳叶湖、穿紫河三大风光带。加快沅江两岸环境整治、堤岸绿化和公园建设,扩建诗墙公园,新建江南外滩公园,实施两岸灯光工程,把沅江建设成为夜游休闲长廊。规划建设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建成全国知名、以水上运动游乐为定位的城市湖。继续实施穿紫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全实现清水活水,完成两岸景区、建筑物建设,建成颇具特色与知名度的城市河流和旅游风光带。新建和改建芙蓉公园、王家铺公园、滨湖公园、临江公园等城市公园,改善市民休闲条件。改善城市生态。加强道路绿化,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石长铁路、机场路、金丹路、东风河两厢防护林带,开发和保护河伏林场、白鹤山自然林地、枉水以东风景林带。县城着力提高城区绿化率,每个县城建好一个标志性公园。大面积扩展小城镇绿色空间,使其成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农村生态公园。美化自然环境。采取生物、工程、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全面加强自然生态建设,有效遏制生态恶化。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倡义务植树,鼓励发展以速生丰产杨树、楠竹等为主的经济林,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长防林工程,启动以植树造林为主的“长江三口”地区生态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采伐管理,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加强壶瓶山、太阳山、乌云界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生态跟踪监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矿区生态建设,恢复矿山生态。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

二壮大休闲产业。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条件及人文、旅游、娱乐等资源优势,立足吸纳人流、增强活力,积极推广现代休闲理念,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休闲餐饮、休闲娱乐和休闲购物,把休闲产业发展成为常德的招牌产业和魅力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以“梦里水乡、世外桃源”为主题,充分开发和利用名山、湖泊、湿地、古迹、民俗等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打造旅游精品。桃花源按照《桃花源记》意境对景区进行重构。壶瓶山以生态优美为主题,进一步加强景区建设,对核心景区居民实行搬迁。花岩溪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环境保护设施建设,避免对度假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步发展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绿色旅游”和以名人故里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开发城头山古城遗址公园、西洞庭湖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沿沅水构筑“市区-花岩溪-桃花源-西洞庭”风景名胜、湖泊湿地旅游线路,沿澧水构筑“市区-林伯渠故居-城头山-夹山寺-壶瓶山”山水生态、历史遗迹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合作。加强与张家界、长株潭、岳阳、宜昌、武汉等周边地区旅游合作,形成互通信息、联手推介、共同受益的合作机制,力争融入“韶山-长沙-张家界”旅游长廊。改善旅游接待。支持旅行社发展,加快酒店建设,市城区建成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5家,区县(市)各建成三星级宾馆1家以上。到2010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达7万人次,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接待国内游客达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年均增速达15%。
餐饮。开展常德菜谱研究,发展和推介常德火锅、常德米粉、野菜、和渣、擂茶等特色餐饮。弘扬高山街传统美食文化,完善美食街、步行城、武陵大道等美食一条街,新建常德中国饮食文化城。积极引进有实力、有特色的外地餐饮连锁企业来常发展。发展和推介酱板鸭、鸭霸王、牛肉干、米椒等地方小食品。
健身娱乐。兴建穿紫河风光带,积极发展游船、游艇、航模等休闲性水上游乐活动。重点抓好柳叶湖开发建设,兴办水上体育运动学校,积极举办皮划艇等各种水上赛事,使之成为全国水上竞技体育运动基地之一;建设水上游乐场,发展摩托艇、空中飞伞等休闲性水上体育运动,并开工建设柳叶湖体育运动休闲城、柳叶湖高尔夫球场,建设环湖风光带、生态文化公园、老堤障水景度假区,新建花山月亮湖旅游度假村,使柳叶湖成为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特色的度假基地。同时,加强茶艺、演艺、按摩、健身等行业引导,完善协会服务功能,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购物。加强购物中心建设,壮大商业步行城、桥南市场群、火车站专业市场群三大主体市场,增强湘西北商品集散中心功能。新建常德友谊阿波罗商城、大润发超市、九重天超市等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的商业购物中心。推行联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商品,开发常德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休闲食品,建设常德特产一条街、常德工艺品一条街。

三打造文化名城。发掘和传播常德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极打造“桃花源里的城市”这一城市名片,扩大中国魅力城市、中国诗词之市等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努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支持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积极发展常德丝弦、花鼓戏等地方曲艺,培养文艺人才队伍,力争多出力作精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常德大剧院,改建市群艺馆,完成全市乡镇文化站改造建设。健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文物资源和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城头山古城遗址公园和林伯渠故居、纪念馆,有条件的区县(市)建成县级博物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大力发展学校、社区、乡镇群众体育。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市体育中心改造升级,完善县乡体育基础设施。提升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增强常德电视台、广播电台、常德日报、“中国常德”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综合功能,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市城区有线网络升级改造和农村有线网络建设。
培植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支柱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演出、文化传播、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行业全方位发展格局,形成规范灵活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鼓励民营经济投入文化产业,建立一批大型文化娱乐企业和场馆,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项目和活动进入文化市场。鼓励专业艺术团体面向市场,建立比较完善的演出生产经营机制。加强电影业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规范管理网络、音像市场。加快艺术培训、文化会展、文化中介业发展。建设常德文化商业广场,使之成为全市影视、娱乐、文化商业中心。
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基础教育。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新增城区学校布点,新建中学4所,小学6所,撤并和减少农村学校,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各县(市)高质量建设一所示范性中学。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常化工作机制,逐步缩小危房面积。积极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建立与常德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规模。重点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行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抓好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同德职业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青水湖校区建设,新建兰江职业技术学院,各区县(市)分别建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2010年,全市新增劳动力职业培训的比例达80%以上,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年培训率达35%以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湖南文理学院办学规模,到“十一五”末期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校本专科生学生规模达到4.5万人以上。继续抓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争取年报考人数巩固在3万人左右,每年毕业1500人以上。大力发展成人教育。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函授站达到60个左右,年招收脱产、函授、夜大、网络教育本、专科学员7000人以上,成教在籍学员达到1.4万人以上。

第五章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机制和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5%。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同时,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择优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业板块。
建设生产基地。稳定粮食生产,将粮食年种植面积保持在800万亩左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沃土工程”,提高粮食单位产出能力。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建成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稳定棉花、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推动苎麻优势区域建设,建成全省最大的高支纱棉花基地和“双低”油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蔬菜、烟叶、水果、楠竹、茶叶生产,建成一批“石门”柑桔、有机绿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欧美黑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为林纸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林木资源。进一步推进人工牧草和饮料粮生产发展,满足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
提高养殖比重。突出发展瘦肉型猪、马头羊、奶牛等肉奶用牲畜,加快发展洞庭草鹅、清水鸭、桃源大种鸡等地方优秀品种,提高生猪、家禽、奶牛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水平。实施洞庭湖优质水产品综合开发,稳定淡水鱼等常规水产养殖规模,提高池塘精养水平,提高大宗水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突出发展淡水珍珠、河蟹、中华鳖等特色水产养殖,减少珠蚌外销比例。到2010年,全市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生成产业板块。到2010年,全市基本形成以桃源、鼎城、澧县等商品粮基地为主的粮食产业板块,以澧县、安乡等棉花主产区为主的棉花产业板块,以山丘区自然草场和滨湖滩涂草场为主的草畜产业板块,以安乡、鼎城、汉寿等滨湖地区为主的珍珠产业板块,以汉寿、澧县、安乡等低洼地带和沟岗渠堤为主的杨树产业板块,以武陵区和各县城郊及石门高寒山区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板块,以石门、桃源等山丘区为主的柑桔产业板块,以桃源、鼎城、汉寿传统种植区为主的楠竹产业板块,以桃源、石门、临澧等省定烟叶生产区为主的优质烤烟产业板块。

二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2010年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品牌农产品。
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制订与国内外质量标准配套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农产品产地及投入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地认定体系。加强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供给、农产品生产、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产品和产地认证。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到2010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到80%以上,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00个以上。重点抓好临澧县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鼎城区国家级优质水稻科技示范基地、桃源县、石门县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省级生产基地建设,建成蔬菜、水果、茶叶、优质稻、畜、禽、蛋、水产品等24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从市场需求角度引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把准入范围从蔬菜、肉食逐步拓展到粮食、油料、水果、水产品、荼叶等大宗农产品。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科技队伍、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密切农业生产和市场的联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和壮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大网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和农民技术水平。
信息服务体系。建好市县乡三级农村经济信息网,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2010年,90%以上的乡镇建立网络终端,重点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济人、部分种养大户实现上网。
种苗供给体系。坚持引进、培育、改良与推广相结合,培育一批优质、高产、专用性强的新品种,重点建设优质水稻、优质杂交棉花、生猪、奶牛、肉牛、马头羊、淡水养殖7个种苗繁育推广体系,大宗农产品种苗实现自给。
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重点建好常德农产品大市场、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石门柑桔市场、汉寿畜禽交易市场、澧县水产批发市场、桃源牛羊市场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同时,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
机械化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农机作业协会,开展农业订单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到2010年,基本实现耕作、插秧、收割、植保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80%以上。
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权益保障服务体系,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2010年,全市农民工转移规模达200万人。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堤垸和水库建设。对沅澧、淞澧、沅南、安保、安造等5个重点堤垸及8个蓄洪垸、7个一般垸进行加高培厚,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成皂市水库并全面投入使用,增加五强溪水库防洪库容,有效解除沅水防洪难题,完成黄石、王家厂、竹园等大型水库及一批中型水库除险改造。
加大河湖治理力度。实施沅水、澧水、淞滋河、虎渡河综合治理,切实提高泄洪、分洪能力。实施冲柳、南湖、涔澹三大撇洪工程及珊珀湖堤垸除险加固、清淤整治。完善西官、澧南、围堤湖垸移民安全设施,新建5个蓄洪垸安全平台,实施九垸、文昌、文化、六角山和万金障农场双搬。加强水利血防设施建设。
加强灌区建设。继续抓好旧灌区改造和中型水库灌区升级,完成跃进、五溪、超美、沧山、金陵五库联调,建成我市第五个大型灌区。新建小型提灌站25处,改造青山等7处水轮泵站工程,解决干旱较严重的环湖丘林区和山区的灌溉用水。在用水困难的山丘区及血吸虫泛滥区新建一批供水设施,改善人蓄饮水条件。
实施机电排灌工程。立足提高机埠排灌效率,主要依靠以工代赈投入,突出渠系及建筑物配套建设,加强机电排灌工程建设。新建大中型电排A处,改造大中型电排47处,进一步提高湖区排涝能力。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由注重通达深度到重点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的转变。继续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到2010年,实现水泥路(油路)通往乡镇,70%以上的村通水泥路(油路)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网络。

五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机制保障。适应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农业经济活力。
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落实涉农价费监管措施,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管机制。同时,着眼解决税费改革后基层运转困难、乡村债务包袱沉重等问题,积极推进县乡财政、农村教育、乡镇机构、化解乡村债务、并村并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健全和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鼓励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森林资源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推行征地项目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的听证会制度,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当前和长远的生计问题。
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农直接补贴办法,落实粮食最低价格收购政策。深化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快供销社与棉花企业分离进程,将供销社改造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赋予其独立的合作社法人的法律地位,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明晰社员产权,完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2010年,全市在蔬菜、柑桔、草食畜禽、淡水珍珠等主要产业建立统一的行业协会,每个乡镇建成1-2个专业协会。

第六章 培育营商成本较低的经济发展环境

以降低营商成本为目标,大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使环境成为常德经济发展的立市之本、竞争力之源。一方面,扩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能够充分涌流。

一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保重点的原则,加强以交通、通信、电力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以为人口流动、产品流通、原辅材料运输提供快速通道为目标,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加强公路建设,突破水运、铁路、航空等相对薄弱环节。公路:完成常张、常吉高速公路建设,新建常邵、常岳、常荆高速公路,建设常德高速公路环线,形成以市城区为中心、六条高速公路向邻近省市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同时,改建“四纵四横”干线公路,改建石门—慈利、安乡—黄山头、石门—南北镇、新安—火连坡、西湖-大鲸港公路,续建汉寿沅水大桥、安乡夹夹大桥,新建大杨树大桥、官当大桥、张九台大桥、孔家河大桥、马坡湖大桥、津市涔水大桥、临澧澧水大桥,使境内省道渡口全部改渡为桥。通过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水运: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廉的优势,恢复和提高沅澧两水通航能力,使沅澧两水成为工业品运输的黄金水道。在沅水重点建设德山码头,新增3个1000吨级泊位、13个500吨级泊位,同时新建汉寿蒋家嘴1000吨级码头、桃源陬市1000吨级码头;在澧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新建澧县羊湖口500吨级码头、津市港500吨级码头。新建安乡500吨级码头。铁路:抓好洛湛铁路建设,新建盐关码头专用线、火车东站货场专用线,搞好焦柳铁路石门至怀化段电气化改造。争取开工建设黔张常铁路。航空:扩建桃花源机场航站楼、停机坪和联络道,开辟新航线。
提高通信发展水平。加快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使企业、单位和个人能够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处理日常事务。稳步发展固定电话。推进SDH网络向光网络演进,新建3万公里光缆,实现村村通光缆目标。优化网络结构,逐步形成以NGN下一代技术为主体的双汇接交换网络。2010年交换机容量达到150万门,用户数达到13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9%。大力普及移动通信。在充分利用现有GSM900M移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发展GSM1800M系统作为扩容补充手段,并逐步引入和应用第三代移动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加基站数量,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网络服务质量。2010年,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6%,全市交换容量达到160万户以上。突出发展宽带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相结合,积极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组建宽带IP城域网,大力发展智能化小区和商务楼。逐步推广ADSL2+技术,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网络质量及网络覆盖面,改造支持IPTV业务。2010年,宽带网络端口达到30万,覆盖范围延伸到所有行政村和99%以上的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0台,互联网人口比例达到15%以上。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快电源建设步伐,重点发展火电、水电,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形成比较完备的电能生产结构。电力总装机达到500万千瓦,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突出发展火电。新建常德电厂一期工程(2×600MW)和创元自备电厂(2×300MW)。加快发展小水电。重点开发桃源会人溪、石门渫水、涔水水能资源。新建一批中小型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250MW。桃源九龙山核电站争取进入国家规划并完成前期工作,“十二五”开工建设。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和评价,新建100MW风力发电站。新建300MW抽水蓄能电站。有效利用煤矸石(石煤)资源,新建360MW煤矸石(石煤)发电厂。进一步改造城乡电网,改善电网结构,降低网络损耗,增强供电可靠性。重点新建220KV变电工程4个、110KVA变电工程21个、35KV变电工程8个,同时建好二次系统,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

二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经济管理,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环节,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建立有利于激活投资的体制。减少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干涉,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投资建设《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内的项目,政府只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改为备案制。除涉及国家和经济安全的项目外,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均向社会资本开放。理顺公共产品价格,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统筹安排政府投资项目,着力改变当前政府投资分散管理、监督缺位的局面。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探索建立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产等制度。
全面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重点逐步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设阳光政府。研究出台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电子政府。在基本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的基础上,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初步实现政务信息化。建设法制政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严格行政许可程序,强化行政许可监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坚决打击干扰和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大力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构筑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平台。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招商形式,促进招商引资的社会化、市场化。重点推动招商主体的转变,形成政府引导、中介服务、企业为主的运行机制,推动企业以项目、资源、技术、资产、经营权、股权、品牌等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 “十一五”期间,争取全市引资规模突破40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5亿美元,年增速达25%。同时,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内资企业发展全工序的加工贸易,推行外贸代理制,拓展网上贸易,发展服务贸易,逐步改变出口创汇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单一局面,促进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和技术贸易较快增长,实现货物、服务、技术三大贸易协调发展局面。重点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重点开拓非洲、拉美、中东市场,通过工程承包带动劳务、技术和机电成套设备等产品出口。“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市完成出口10亿美元,到2010年,出口总额达3亿美元,年均增长25%。

三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加快要素市场建设,使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方便快捷的从市场获得生产要素。同时,促进科技和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步伐。鼓励各类企业以股权方式筹集投资资金,以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2010年,全市境内上市公司发展到3-4家。争取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常德设立分支机制或办事机制,创建常德市商业银行,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和帮助民间投资者平等地争取投资资金,如国家专项资金、开发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资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2010年,全市金融机制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94亿元,年均增长9.8%。推动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横向联合,建立相互间的财务公司,逐步发展形成民间投资基金。鼓励设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贷款担保基金,以股份制的形式吸收社会力量、企业群体和其他资金,组建担保公司。
提高企业技术竞争力。培育技术市场,开展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引进培植、科技信息交流、技术咨询等服务,支持企业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重点在工业企业中实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程,推广应用辅助制造、数控等技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企业自动化水平。同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孵化中心、集成配套开发中心等多种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加大德山高新园建设投入,聚集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鲜明的科技孵化器,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2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建立更加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健全全市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信息网络,改革劳动力信息管理制度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重点建好湘西北人才市场、常德劳动力市场,使市县乡三级劳动力和人才网络联网运行。做好劳动力和人才供需信息的统计、整理、分析和发布,将全市劳动力和人才服务机构数据纳入统一发布的指标体系,实行定期发布,实现全社会共享。进一步落实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开辟人才流动“绿色通道”,采取短期服务、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重点引进我市“三化”建设特别是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凡符合条件的,一律实行无门槛准入制。完善和推广人事代理制度,开展社会保险代理、人才派遣管理、流动党员管理、户籍管理等代理服务,妥善解决单位人事管理问题,消除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岗位间流动的障碍,解除流动人员后顾之忧。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4.5万人。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积极发展信息、物流、保险、会计、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体系。
构建“数字常德”。加快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建设服务于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络平台及电子安全论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协同作业体系。选择实力雄厚的商业企业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立网上电子商城。构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框架,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国土资源信息管理、房地产及城市建筑管理、电力管理、电信网络管理等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整合,及时准确为社会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服务。抓好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建设面向公众服务的共享信息资源库,包括政务资源、企业与产品、商业及批发市场、就业、人才资源、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信息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检索和发布服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教育信息系统、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建设。
发展现代物流。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企业(门店)”的基础模式,推动工业、商业、运输、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物流资源整合,构建布局结构合理、技术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鼓励工商企业加强对供应链的全程管理,剥离自有物流系统接受第三方物流服务,实现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增加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物流供应能力。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加强联合,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等企业结成合作联盟,以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207国道、319国道、石长铁路和沅水、澧水沿线布局一批物流园区,在主要车站、码头、市场周边建设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点建好常德物流中心、常德纺织物流中心、金健米业物流中心、德山物流中心以及粮食物流体系。
完善中介服务。打破中介机构条块分割、规模较小、依附政府的状况,积极发展一批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全市中介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合资合作提升服务层次,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来常开拓市场,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工程、科技、管理、律师、审计、会计、公证、产权交易、人才交流、调查、策划、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社会中介服务网络。加强、规范中介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一律将中介服务职能剥离出来,实现向中介组织的过渡。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作用。

第七章 构建和谐社会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保护资源环境,改善人民生活,使各个区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各个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常德”。

一统筹区域发展。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以沅水、澧水水系及G319、G207、S304为依托,推进产业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引导生产要素沿线合理流动和聚集。鼓励以市区为核心的城镇群率先发展,支持桃源、津澧、石门三个次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推动其它地区协调发展,形成以块为主、块轴相依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鼓励以市区为核心的城镇群率先发展,形成一个核心极。以常德市区为中心,带动城郊卫星城镇发展,形成陬市、河伏、灌溪、白鹤山、斗姆湖、石门桥城镇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2010年,市城区人口达到75万,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江北城区集中支持常德卷烟厂发展,不再新建有污染的工业企业,配套发展餐饮、购物、娱乐、保健、会展业,形成休闲中心。江南城区主要发展商贸流通,建成以新桥南市场为核心、辐射全国的市场群。柳叶湖主要发展以水上运动和娱乐为主的旅游业,建成特色度假胜地。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工业,进一步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园区创业环境,增强项目引进吸引力,建成由造纸、机电、食品、纺织、医药、新材料等骨干产业构成的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城区周边小城镇突出对市城区进行功能配套,灌溪、陬市两镇重点依托现有基础建设工业小区,主要发展重化、建材和加工工业;河伏、牛鼻滩、斗姆湖、石门桥主要发展近郊农业,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城郊游”、“农家乐”等休闲产品。
支持桃源、津澧、石门三个城市加快发展,形成三个次中心。以桃源为沅水流域次中心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粮棉油、畜禽水产等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依托创元铝业,建好创元工业园,做大铝材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和铝材加工基地。加快会人溪等小水电资源开发,启动抽水蓄能电站、风能发电站建设,争取核电项目落户,建成全市新兴能源基地。抓好桃花源景区建设,集中打造国内一流优势旅游品牌。以津澧为东北部次中心城市。加快津市、澧县融城步伐,统一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在其结合部建立移民新区和工业园。突出开发岩盐资源,发展盐化工产业,形成以食用盐为基础、以工业盐为主导、以盐系列衍生产品为特色的盐化工产业集群,建成中部省区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以石门为西北部次中心城市。进一步突出柑桔产业特色,并与桃源柑桔产业进行联合,建成全国重要的柑桔生产基地。支持石门电厂发展,大力开发渫水等小水电资源,兴建煤矸石发电项目,巩固全市传统能源基地位置。发挥湘鄂边境交通枢纽优势,建设湘西北物资集散地。2010年,桃源、石门城区人口发展到40万人,争取改县为市;津澧(市)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完成融城前期工作。
推动其它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多个增长点。支持汉寿、安乡发挥平湖区优势,建设商品粮基地县,发展珍珠、淡水鱼养殖,稳定和扩大杨树种植面积,发展水产加工和造纸工业。支持临澧开发石膏、瓷土资源,做大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石膏空心砌块等产品规模,承接广东陶瓷业的向内转移,推动陶瓷产品上档次、上规模,建成湖南省新兴的建材工业基地。支持西湖、西洞庭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同时依托农产品资源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逐步提高工业经济比重。支持沿线小城镇发展,重点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沿沅水和319国道,长常、常吉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军山铺、太子庙、谢家铺、桃花源等城镇;沿澧水和1836省道,重点建设皂市、新关、新安、合口、张公庙、新洲等城镇;沿洞庭湖西岸,重点建设黄山头、官土当、保河堤、蒿子港、祝丰、坡头、蒋家咀等城镇。加大对非沿线乡镇的扶持力度,在基础建设、转移支付等方面予以倾斜,突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二发展公共事业。加大公共投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立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立足稳定低生育水平, 增强人口控制和计生服务能力;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到2010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亲民便民、城乡协调、更加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重点加强市县中心医院、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血防医院建设,恢复和强化农村卫生体系服务功能,实施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项目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统一协调的紧急救援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和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地方病防治。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积极试点和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度发展民营医疗,形成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市、县、乡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城市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饮用水卫生监测覆盖率达100%,合格率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饮用人口达70%。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品牌,改造和新建一批高标准城市公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
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常住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出生率预期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3.5‰以内,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615万以内。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出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107:100以内。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所(站)业务用房改建。建立人口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人口基础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充分共享,为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提供决策数据支持与人口信息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
发展其它社会公共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在教育、就业、劳动报酬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建设市青少年教育活动发展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创造条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帮助残疾人实现教育、就业,关心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发展民政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在市城区新建3所养老院,改建1所养老院、1所孤儿院,建立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机制,倡导文明殡葬行为。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建成市防灾减灾气象预警中心和太阳山大气成份监测站。积极发展档案、统计、审计、地震、消防、人防、禁毒等各项社会事业。

三保护环境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实行同步规划、统筹安排,坚持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并重的方针,真正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到2010年,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工业污染治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元铝业、湘澧盐矿、常德纸业、石门电厂等企业为重点,加强造纸、化工、冶金、能源、建材等行业废水废气治理力度。制定重点矿区综合整治规划,加大污染治理和执法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引导鼓励企业不断改进设计和加强管理,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快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以污染负荷占全市工业污染的70%的企业为重点,推行污染物排放达标,全面实施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动态管理,实行企业环境行为公开化管理制度,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高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沅澧二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重点保护城市、城镇河段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抓好流经城市、城镇河段的排污总量控制,削减岸边污染带,加大对水上餐厅、水上娱乐设施的环保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冲柳、道水、粟河等重点污染水系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保建设,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加强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强化城镇污染控制,穿紫河实现清水活水。禁止城区新建污染企业和尾气未达标车辆上路行驶,城区现有污染企业要有计划地实施搬迁。继续实施“禁鸣工程”,严格控制建设、拆迁、施工、清扫、运输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控制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产生的大面积污染,大力推行农村能源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对矿产开发中的共伴生矿产,积极引进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加大回收开发力度,变废渣、废料为宝,变废水、废气为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资源回收场所,完善资源回收设施,培育资源回收产业,加强再生资源科学利用,推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把节约理念贯彻到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和能源,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按照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努力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集约节约使用城市土地和经济开发区土地。严格土地征用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积极推行土地整理,建立健全补充耕地储备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对矿产资源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实行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城市规划区设立矿产资源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实施资源开发的强制性保护。严格禁止违反规划、未经环评的采矿开发行为,坚决关闭破坏资源、乱采乱挖的各类小型矿井和污染严重、消耗高、效益差的小企业。鼓励矿产精深加工,严格控制一般采选矿和原矿外输。加大矿产资源勘察和找矿力度,编制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建立资源储备制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引导发展林木等可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业。

四改善人民生活。把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安居乐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通过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市场调节、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人民关心的问题,使全体人民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到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0元。
促进劳动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通过发展促进和政策引导增加社会就业。进一步强化税收、市场准入等创业支持政策,加大就业载体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择业和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适度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挖掘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就业的潜力,增加对外劳务输出,扩大就业容量。2010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三次产业中劳动力就业比达到49:17:34,“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管理范围,加大养老保险费征收和财政配套支持力度。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增加政府投入,建立由医疗社会救助、医疗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互助医保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医保体系。集中建立社会失业保障资金,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基本生活并实现再就业。进一步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五大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A%、A%、A%、A%、A%。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减少工矿企业生产事故,杜绝人员伤亡,继续强化企业工人劳动保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农民养老保险统筹试点工作,对进城农民参照实行城镇养老保险,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强弱势群体生活保障。加大对城乡困难人群、受灾群众和边远、贫穷、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抓好皂市水库库区移民安置,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兑现保障措施,基本消灭贫困现象。
提高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元。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解决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物价监测和调节,稳定居民消费品价格水平。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恩格尔指数下降到45%以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