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宿县柯柯牙镇红山新村:搬下山来天地宽 日子越过越舒坦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6月17日,记者来到温宿县柯柯牙镇,沿着藏青色公路一路向北,路尽头是连绵的赭褐色山体,山脚下红墙白顶的民居整齐排列,这里就是红山新村。
  红山新村是柯柯牙镇帕克勒克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2014年以来,陆续有250余户牧民从山上搬迁下来,之后,他们放下羊鞭,走进果园和工厂,变身农民和工人,学会了果树管护和科学养殖,有了到企业就业的机会,日子越过越舒坦。
  数字之变道幸福
  “苹果一巷”“杏子二巷”……红山新村的每条巷道,都以当地产的水果命名。走进村民阿依图尔逊·伊斯麻力家,刚下班回家的她,见到我们热情地忙前忙后。
  阿依图尔逊很爱用数字举例,她说:“我们家原先在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阿克布拉克村,离县城160公里,而且有很长一段土路,骑摩托车换乘班车总共要8小时才能到县城,一年最多进城3次。”
  “现在,走路到上班的地方只需10分钟,去县城坐车只需30分钟,我们天天进城都可以。”阿依图尔逊笑呵呵地说。
  易地搬迁后,阿依图尔逊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在自家院子里种花种菜,在家门口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丈夫艾力江·买买提2015年考取了驾照,开始跑运输,2018年,又掌握林果管理技术到离家不远的种植企业务工;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
  生产转型增收快
  6月18日,红山新村村民阿巴斯·艾台克上山割苜蓿,他眼前是曾生活了36年的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巴依勒克阿塔村。如今,大多数村民都已搬迁到了红山新村,这里的草场围栏禁牧后,生态环境好了很多。
  阿巴斯家世代以放牧为生,虽说有1100亩草场,可大部分草场植被稀疏,有的草场离家超过了100公里。阿巴斯家的草场可养150只羊,由于偏远闭塞,一只羊从春养到冬才卖七八百元。
  “政府给我们每户搬迁户盖了84平方米的安居房,还在养殖区建了暖圈,在村子附近为每户划分了8亩果园。”阿巴斯说。现在,他把一只春羔养到6个月,至少可以卖1000元。学会了科学养殖技术,尝到现代养殖甜头后,从不养牛的他开始小畜换大畜,去年养的3头牛赚了8000元。
  生产方式的转型,让他和其他搬迁户发现之前的很多困难随着搬迁迎刃而解,还多了一份草场生态补助收入。
  创业就业渠道多
  位于红山新村与帕克勒克村老居民区之间的扶贫创业基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有十几间门面房,还有供村民摆摊的凉棚,俨然一个小巴扎。
  凉皮摊主吐拉克孜·吐乎提娴熟地往几个碗里放着凉皮、凉粉和调料。
  搬到红山新村后,吐拉克孜夏季卖凉皮每天能收入200多元。脱贫后,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她还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小分队,每逢节假日都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一起排练表演节目。
  “山上气候偏凉、雨水多,只能种小麦、玉米等,而且产量低。因为草场有限,靠养羊增收很难。外出打工、做生意交通不方便。”红山新村村民托乎提·沙里木说,搬下来后,感觉只要想干,挣钱门路很多。搬迁后,他学会了林果修剪技术,到村子附近的葡萄种植基地务工,因勤奋好学、责任心强,现在成了村里的务工队队长。
  帕克勒克村党支部书记库万江·麦提尼亚孜介绍,2018年,村里已建设556套供牧民搬迁的安居房,贫困户优先得到安置。他们以前没种过果树、蔬菜,更不懂林果蔬菜管理技术,政府派技术员手把手教他们。
  记者离开红山新村时,下班的村民正骑摩托车回家。村民努尔妮莎·吐尔逊说,今年开春,村里结合村民在果树管理方面的特长,邀请林果企业召开用工对接会,帮大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骑摩托车上下班,每天还可享受企业的10元交通补贴呢。”努尔妮莎非常开心地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