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轮廓,充分表明了新农村建设不再沿袭传统的思维定势,而是按照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综合改革和民主法制的全面系统工程进行。这是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最根本措施。

  创新观念 找准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篇大文章,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篇之作,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乡发展比较快,差距在缩小。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农村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特别是最近10多年,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1:3.3,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到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1:4。因此 ,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大局,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进而才能实现:用工业理念,用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加快发展 培育增长点

  新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工业,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结合 “ 十一五 ” 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产业集群之路。二是优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 “ 十一五 ” 期间,努力形成 “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或 “ 多村一品、多乡一业 ” 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兴三产,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而言,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抓好抓到位,不仅农村面貌得到改变,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 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近 7000 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 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 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 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 的村子还没有电话等。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因此,“十一五”期间,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深化改革 抓住关节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强力推进。一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十一五”期间,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以县级为基础的城乡行政管理一体化。要强化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完善县级功能定位,能下放的行政权力坚决下放到位。要加快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来重新设立县级机构,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组织体系,形成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农村综合改革与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结合起来,适当撤并乡镇,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提升素质 抢占制高点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切实抓紧抓好农村 “ 普九 ” 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 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维护利益 紧扣立足点

  实现农民的愿望,满足农民的需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足点。一是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 “ 亲民、爱民、富民 ” 为目标,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 “ 包村联户 ” 、 “ 群众来访接待日 ” 等制度,增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进一步完善 “ 一事一议 ” 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