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管理的思考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90年代以来,国际公共关系和管理学界加大了对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近些年,我国专家学者在借鉴外国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和最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应该说,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指导和推动了我们对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管理的积极思考。   

  21世纪,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也进入高峰期。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紧张运行状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金赤字运转的局面。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成因,并寻找摆脱危机的对策显得尤为迫切。

  一、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   

  1、危机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危机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潜伏的祸根,如危机四伏。二是指严重困难或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如经济危机。危机有四项特点:1、内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而且变化已经影响到组织基本目标的达成。2、各种变化之间具有连动性,即使是微小的顾客投诉风波都可能酿成致命的伤害。3、该变化会带来风险,但充其量只能事前预估,却不能完全避免,所以危机的发生是条件机率的概念,当种种条件都具备时,危机爆发的机率就达到警戒标准。4、对变化做反映处理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紧迫。   

  笔者认为,危机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是一个新局面的开始,是一个转折点。危机仅代表在转机与恶化之间的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只要处理得当,还可以获得转机,因祸得福。面临危机,必须马上对事情做出决定,尽管决定的结果可能会好,也可能会坏。   

  2、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   

  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危机管理是指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    

  危机管理胜于危机处理。面对危机,决策者必须迅速决策。如果处理得当,公司可能会转危为安,更上一层楼;如果应对失当,公司可能会一败涂地,甚至遭灭顶之灾。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处理,需要对众多的危机类型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平时注重危机管理,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危机预防,那么,企业就会大大减少危机的出现。

    二、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成因分析   

  造成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养老金供给方面的原因,又有养老金需求方面的原因;既有制度设计层面的原因,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提高。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高的趋势。在发达国家通常是进入产业化社会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且老龄化的速度较慢,即,所谓"先富后老",经济发展为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了充分的物质准备。而在我国则是在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急需资金的情况下社会即步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的速度很快,致使资金配置陷入矛盾之中,给社会造成始料不及的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特别是城镇企业的职工队伍老化,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比例逐年提升。退出劳动岗位需要赡养的人口越来越多,导致老年人口赡养系数不断上升,对养老金的需求越来越大。

  2、养老保险待遇不断攀升,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加大。   

  (1)随着工资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一些实行岗位技能工资的地区和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基数迅速提高。(2)自1992年开始,相继进行了两次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考虑到养老待遇的刚性,改革计发办法遵循"新老待遇对比,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致使新办法不仅不能降低待遇水平,而且为减少改革的阻力,新办法的待遇往往都高于老办法。(3)不同的离退休人员群体之间(主要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由于政策不衔接,互相攀比,使养老待遇(特别是养老金)攀升。(4)为弥补物资和工资指数增长对待遇水平尚低的离退休人员群体的影响,国家建立了调整机制,每年给离退休人员按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提高待遇,这种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养老基金的需求总量。   

   3、大量在职职工提前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支出规模扩大。   

  提前退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养老保险金替代率高直接诱发提前退休。其二,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有些地方和企业采取提前退休、内部退养等分流政策,一些企业迫于就业的压力,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把提前退休当作减员脱困、减员增效的良方,甚至违规给大批在职职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将负担转嫁给社会。   

  由于提前退休办法的出台,城市在一段时间离退人员大幅度增长。一方面,这些提前退休职工的工资收入将退出缴费基数,使养老金的提取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发放的全面推行,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乃政府的一项重任;这批提前退休职工又要领取养老金,这无形中增加了退休费用的当期支出。    

  4、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基金供款不足。   

  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逐年下降已是事实,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2001年1月至8月全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千万元以上的有20余家。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使基金收缴率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困难企业较多,客观上无力支付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其二是企业的短期行为。有的企业领导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只求完成承包期内的经济指标;不少负担轻的企业、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其三是部分企业借改革、改制之机,进行企业重组,为减轻重组后企业的负担,将下岗职工、老弱病残人员当包袱甩给原企业,使原企业成为"空壳",银行账户成为空户,社会保险机构收缴无着落。其四是一部分企业资不抵债,被迫破产,按照《破产法》规定,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被列为第一清偿顺序,同时,在进行资产清偿时应为该企业离退休人员留足10年的养老金,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资产变现难,甚至不能变现等原因,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和预留的养老金实际上是一笔空账。基于以上原因,给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基金征缴率逐年下降,从而直接降低了基金的支付能力。

  5、统筹层次低,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不强。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自1986年始推行社会统筹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集模式,到目前为止,统筹层次还较低,调剂范围较窄,基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大多数还仅限于县级范围或地市范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养老基金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压力各不相同,在经济发达、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地区或城市,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多,但经济落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或城市则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少。这样,部分发达地区或城市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较多,部分不发达地区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在短期内养老保险基金不能在较大范围内相互调剂,使经济发达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不能补足经济落后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欠缺,在总体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6、养老保险基金有时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沉淀基金,但对这部分滚存结余基金存在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的问题,具体说来表现为:其一,挤占、挪用养老保险基金情况时有发生,使基金的安全完整性受到损害。其二,虚报、冒领养老保险基金严重。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采取虚报离退人员数、退休金总额等手段,从社会保险机构骗取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以后,由于对离退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瞒报离退休人员死亡,冒领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基本对策   

  如何摆脱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危机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笔者以为,为缓解因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对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国家应采取如下对策:

  1、提高退休年龄,降低当期支付规模。

  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一般地,在平均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提高,则平均享受养老金年限就缩短,养老金负担就能降低。据国际劳工局估计,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养老金负担能下降近50%。我国现阶段男性60岁和女性55岁的退休年龄规定于50年代初,当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49岁,而目前已上升到70岁左右,因此,在我国提高退休年龄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当然,提高退休年龄在短期内有可能加大就业压力,但就中长期而言,提高退休年龄无论是对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转制,还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都是有益的。   

  2、不断扩大参保人数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目前,城市中实际参保人员与实际退休享受退休金待遇人员的负担比很低,只有不断扩大实际参保并缴纳保险费人员的覆盖面,扩大当期实际保费的收缴水平,切实提高负担比例是一个实际办法。目前,从城镇的参保扩面目标和重点瞄准四个方面,即,1、民营企业的雇工人员;2、大型商业企业的联销人员;3、超级市场的新用人员;4、更多的个体业者及社会自由人。在扩大参保覆盖面的基础上要按政策实现对保费的应收尽收。   

  3、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渠道。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薄弱、积累不足,加上在新旧制度转轨过程中需付出较大的转制成本,从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为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额、降低转制成本,以弥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使"空账"变为"实账",进而有较大规模的准备金,有必要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进行税收融资。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开征社会保障税相比可采取一种非指定税或准指定税的变通方式进行融资,即,在总财政税收入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拿出一定的款项,定期划拨进入养老保险专项基金中,这样可以减少现收现付制对总储蓄的一部分挤出效应,这种方法是与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以及财政、税改制度改革的现状是相吻合的。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计划中,采取的是面向企业统筹缴费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无疑属于强制性缴费,但其强制的程度还比较低,仅仅是依靠行政命令进行实施而缺乏法律支持,这种方式显然不十分可靠。采取非指定税或准指定税的方式融资,由于在税收支出上不像指定税那样有明确的指向,因而在具体操作(特别是征缴)上要容易得多。   

  其次,国有资产变现融资。在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将国有资产的一定份额划入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和可行性。因为,当前国有资产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是由养老金债务形成的。如果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及时协调,那么国有资产转移变现不失为弥补养老基金缺口甚至实施养老保险基金融资的一个较好的选择,它不但补充了资金缺口,解决了养老金的供求矛盾,而且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有重要意义。   

  最后,债券融资。即,通过扩大国债规模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和经济转轨的压力下过量的养老保险未决债务,从而将隐性的政府债务显性化,这一方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保险制度新旧模式对接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4、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使之保值增值。   

  既安全又高效地管理和运营养老保险基金,无论对于保证养老金定额支付需求,还是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鉴于目前我国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国务院规定首先应保证基金不流失,不被挤占、挪用,并进一步考虑其增值。但是,笔者认为,养老保险金如不能高效运营增值,基金便难以保值,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支付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机构把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专项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家公债,这虽然是一条营运途径,但其保值和增值的程度大打折扣。借鉴国外,特别是智利的经验,把基金交由多家非政府部门进行经营并引入竞争机制不失为一条可取的途径。政府部门自身的运营效率不高,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常常不能投资于股权、不动产和国外资产获取较高的收益,甚至于被迫购买政府债券,或以极低的利率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从而使风险过于集中。若把养老保险基金交由非政府部门经营管理,必须由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对这些民间的养老保险基金经营机构进行金融和财务方面的监控,为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要建立诸如基金经营的法定资本金制度以及财务公开、效绩评估和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等,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从而提高基金投资效益。   

  5、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营运管理。基金行政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就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基金营运实行监管;基金的营运管理就是业务运作管理,包括核定、收缴、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支付、投资营运管理等。为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首先,统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从根本上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扯皮内耗等问题。其次,明确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性质。基金的经办机构其职能主要是收缴、核定、发放养老保险基金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再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机构的条件。随着养老基金积累额的增大。基金营运职能是逐步从基本经办机构中分离出来,由独立的、市场化营运的基金营运机构负责,经金融管理机构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基金会、保险公司等都可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营运机构。同时,使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构选择权、基金保管权和投资营运权分属不同机构,使之互相制约和监督,以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最后,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机构的职能。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监督,财政和审计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营运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能,要定期公布基金状况,同时,各地区应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离退休人员代表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营运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以提高其使用效益。

   四、结论 

  养老保险肩负稳定社会和保障生活的双重职能,既能构筑离退休人员的"安全网",又能充当社会的"减震器";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依托和核心,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