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十一五”期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构建人才集聚平台,实现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打造“大项目”、做强“大企业”、培育“大品牌”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人才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努力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在实现辽源加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人才资源状况
  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目前全市可比口径共有各类人才48365人,实现了《辽源市实施人才战略“十五”规划》年递增6%,总量达到48000人的规划目标。人才总量中,党政人才558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733人,专业技术人才39051人。另外,按照新的人才口径,目前高技能人才拥有8808人,农村实用人才4518人。
  人才资源分布趋于合理。从区域分布上看,中省直单位占21.27%,市本级占28.47%,县区占50.15%,基层人才数量增幅较大。从企业、机关事业分布上看,企业人才占到了40%,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人才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中,45岁以下的占78.46%;学历层次有较大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41.42%,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的占到66%,比九五末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从能级结构上看,高级职称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中级职称的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5.4%,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从专业结构上看,各类人才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人才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是人才兴业战略深入人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作出了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党管人才原则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得到确立,新的人才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人才资源成为我市生产要素集聚的重点,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人才、重视人才工作的可喜局面。
  二是产业的科学定位和项目拉动促进了人才资源的有效聚集。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我市确立的打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以项目为龙头加快发展的措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外部人才的有效吸引、本地人才结构的调整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也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人才积聚的根本动力所在。
  三是柔性引才形成共识。借时、借势、借力发展,催生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求所为”柔性引才理念。市政府设立了经济顾问制度,目前已有2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为市政府经济顾问;一些企业采取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基地、开展合作等方式,150多名域外专家来我市工作,使国内外行业精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的企业还采取了在人才聚居地设立分支机构、在外地建立营销网络等方式,实现就地取才;有的单位采取聘请专业咨询公司等方式,策划企业发展蓝图,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建设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等,有效利用了外部高层次人才,成为构筑我市人才支撑的重要力量。
  四是“五支队伍”一起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1511”人才工程的实施,在我市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由“十五”初期的70人增加到120人,涌现出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市拔尖人才。除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外,还形成了可观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是人才环境建设成效明显。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十五”期间,我市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先进单位评选为载体,促进了人才微观环境建设,初步形成了企业人才环境评价体系,推动了人才使用主体人才兴业意识的形成;在人才政策环境、人才市场配置环境、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才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人才政策导向作用开始显现,人才无门槛准入、无障碍流动,为人才有效集聚、合理配置发挥了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总量小、增量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人口密度相对偏低,仍然是我市人才队伍的基本态势。同时毕业生回归率很低,调入人才数量增幅和经济增长幅度不同步,现有的人才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我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中,人才优势并不明显,现代企业管理、项目开拓人才严重不足,自主创新、技术转化和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短缺。
三是人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高,培训途径狭窄,规模小,人才的知识老化现象比较严重,继续教育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四是人才流失、浪费比较严重。在产业调整、国企改革过程中,受外部人才价格因素吸引和本地人才整合能力不强的影响,人才流失和闲置现象还存在。
五是人才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工作机制有待强化,价格因素和人才储备开放意识淡薄成为突出问题,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辽源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人才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人才能力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为重点,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坚持“五支队伍”一起抓,围绕打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构建人才优势,为辽源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形成关心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局面。
         二是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谋划人才发展的原则。把促进辽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把人才的发展既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作为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四是坚持引进增量和盘活存量相结合的原则。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把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将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智力相结合;要努力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激发人才活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五是坚持市场化配置、社会化服务原则。人才资源的引进、整合,体现人才价值的价格定位,要有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但根本途径是市场机制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要提高人才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努力实现人才服务的社会化。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别是围绕发展“三大”产业,要努力实现以下人才发展目标:
       1.人才资源总量发展目标。到2010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92000人,人才人口占有率由目前的4.7%上升到7%,人才年增长率达到8.2%。
       2.人才资源结构调整目标。党政人才总数保持在5600人以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6400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8500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9500人,农业实用人才总数达到24000人(其中种养能手10000人,能工巧匠5000人,经纪人3000人,农商业主6000人)。同时,强化各个队伍的结构调整,加大在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人才集聚,形成主导产业人才优势和重点产业的人才强势,以高端人才构建高端产业。
   3.人才开发机制建设目标。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以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能力建设机制;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我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社会保障和人才保护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系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政府部门监管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
  4.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目标。构建起人才兴业战略、人才积聚平台和人才环境评价体系,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人才市场,畅通人才供需信息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强化人才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人才中介服务,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依法保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建立人才协会等自律组织,建设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优化人才微观环境,实现人才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
         三、“十一五”期间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我市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得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体系”,打造“两个平台”,实施“三个工程”,落实“四个计划”,建设“五支队伍”。
       (一)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建立一个体系, 即强有力的人才工作体系。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人才兴业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加以确立,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坚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人才工作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政策导向机制、市场配置机制、分配激励机制。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实现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落实目标化、目标考核规范化。要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优化人才微观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打造两个平台,集聚、整合人才资源
        一是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使引进人才的数量、结构、分布与老工业基地人才振兴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千方百计营造人才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创新引才引智理念,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完善人才智力的引进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我市施展才华。规划实施人才集聚平台基础建设项目,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建设集人才市场、人才服务、人才政务和人才公寓于一体的人才大厦,强化人才工作的硬件投入和软件服务。
        二是打造人才整合平台。通过人才市场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我市现有人才进行有效配置。促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和谐发展,形成信息互通、网络互联、功能互补的差别化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动态统计分析系统,每年发布人才开发目录,建立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需求分析报告发布制度;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实施人才二次开发计划;制定和落实人才兼职政策,构建专家服务平台,发挥现有人才作用。
        (三)实施三个工程,解决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实施人才活力激发工程。研究制定更加务实有效的激励人才体系和配套政策,鼓励创新创业,用科学的薪筹制度和分配杠杆,激发人才活力。制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施办法,鼓励用人单位创新薪酬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建立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度,扩大人才使用和内部分配自主权。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变传统的人事劳资管理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员工招聘、职业生涯设计、岗位与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员工培训等工作。
        二是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人才能力建设,是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重点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研讨培训、岗位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在大学建立和三大产业相对应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三是实施人才环境建设工程。人才环境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十一五”期间人才,我市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规范,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准入政策,优化 社会化服务环境;继续开展“两尊”先进单位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指标体系建设、考核评价过程和表彰奖励活动,推动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优化人才微观环境;开展人才工作建言献策与征文评选活动、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优秀人才谈访活动、人才工作论坛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人才兴业舆论环境。
       (四)落实四个计划,全面推进各类人才的深度开发
         一是落实人才开发投入计划。对人才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资,人才工作也需要资金作为保障。从2005年起,我市建立建立起额度不少于100万元的人才开发资金,作为市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并根据财政增长幅度逐年递增,按照保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向关键岗位、短缺人才倾斜的原则,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开发、能够取得重大效益项目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补助资金,以及政策性津贴、奖励表彰等投入。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开发资金,各企事业单位,也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投入。
        二是落实东北三省“人才开发行动计划”。该计划是东北三省人事部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方位、多层次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的重大措施,是东北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途径和载体。主要内容包括大项目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东北三省人才市场一体化,联合打造引进外国专家智力合作平台,合作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实施人才合作交流计划等。为落实这一计划,我市要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协调,努力寻求合作,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工作机制。
        三是落实“春晖计划”。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留学人员对口交流与合作计划,旨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到东北工作的力度。留学人员是人才争夺的热点,是我们地区发展一个新的非常急需的的人才资源,我们要积极制定引进计划,建立留学人员来辽服务的“绿色通道”和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为我市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是争取外国专家利用计划。国家外国专家局,是人事部引进国外专家、智力的专门机构,并由国家提供专项资金,为需求单位提供服务。我市要借助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聘请外国专家支持力度的时机,积极争取将我市需求国外专家和智力更多地列入实施计划。要加大对引进外国专家工作的宣传,开展外国专家和智力需求的调查,提高对接的成功率。
       (五)建设五支队伍,加强人才的分类开发与管理
        一是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建立党政人才的评价体系。
        二是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  
        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加大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调力度,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进行点对点服务和重点项目人才论证制度,充分分析人才需求、论证人才支撑。要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坚持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深入实施“1511”人才工程,形成梯次化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队伍,加强在民营企业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再就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训,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改进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才。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强人才和智力扶贫。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采取从市、县(区)、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年轻干部到村挂职、开设定向培养农村人才学历班、吸引大学生到行政村任职等方式,五年内实现全市行政村每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改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结构。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