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团(场)十一五规划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农三师四十五团地处塔克拉马干沙漠西缘,叶尔羌河中游东岸的麦盖提县境内,团部驻地博塔依拉克镇。四十五团(中心团场)土地规划面积约114.6万亩,可垦土地面积65.89万亩,截止“十五”期末,实有农业用地21.5万余亩:其中耕地20.34万亩,总播种面积19.7万亩;果园1.5万余亩。全团总人口2.36万人,其中从业人员8200人,所属企事业单位56个,是一个以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牧团场。

随着十六大的召开,中央提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工作安排。在宏观上,“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条件下编制的五年规划,是我师新建市及中心团场设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四十五团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促进经济更快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农三师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团“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回顾

(一)、在“十五”期间,四十五团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预期的各项经济指标(2005年为预测数),与“九五”期末相比,团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稳步增长,经济状况逐年好转,全团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上升趋势,成为兵团38个中心团场之一,团部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情况如下:

1、实现总产出:“十五”末全团实现总产值(2000年可比价)57491万元,与“九五”末相比,增长速度为69.3%,年均递增11.1%。其中:一产39626万元,增长速度为91.3%,年均递增13.8%。;二产9530万元,增长速度为17.3%,年均递增3.24%。(工业4630万元,建筑业4900万元);三产8335万元,增长速度为51%,年均递增8.53%。

2、实现生产总值:“十五”末全团实现生产总值(2000年可比价)25295万元,与“九五”末相比,增长速度为82.75%,年均递增12.82%。其中:一产17832万元,增长速度为89.08%,年均递增13.59%;二产2878万元,增长速度为17.9%,年均递增3.35%(工业1553万元,建筑业1325万元);三产5585万元,增长速度为183.65%,年均递增23.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九五”末的68:17.6:14.4调整为70.1:11.4:18.5,一产所占比例有所提高,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说明随着耕地面积的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团场规模效益显现出来。

3、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十五”末全团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0763元(2000年可比价)。与“九五”末相比,增长速度为88.46%,年均递增13.5 %。

4、实现人均、劳均、职均收入:“十五”末实现人均收入6657元,劳均收入15053元,职均收入16738元。与“九五”末相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14.33%、126.45%和119.11%,年均递增分别为16.5%、17.75%和16.94%。

5、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1亿元。是2000年的1.95倍,主要用于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用于提高职工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

6、预计实现人均利润1644元,与“九五”末相比,增长速度为18.06%,年均递增3.38%。

(二)、“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在兵、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团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按照“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众”的目标,全面完成“十五”各项任务。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耕地面积,使团场规模不断扩大。坚持棉花主产业不动摇,逐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同时加大园林、畜牧业的发展力度,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总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认真贯彻落实了兵团党委“1+3”、“1+8”和“1+11”文件精神。

农业上按照“固定、自主、服务、分配”和“ 公开、参与、监督、选择”的要求,大力推进租赁承包经营和土地长期固定,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对部份工业单位和建筑公司,通过实行租赁承包、资产划转和股份制经营等方法进行改革,运作良好。

教育改革成效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大大好转。医院改革力度加大,实行医药分开、医政分开,推行承包经营层层落实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3、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兵团十个示范小城镇之一的契机,投入4000余万元进行小城镇建设,团场小城镇初具规模。

4、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依靠科技进步,用六大精准农业技术(精准施肥、精准种子、精量播种、机采棉、节水灌溉、田间作物动态监测)武装农业生产,改造传统农业,走植棉产业化道路争创棉花新优势。

5、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二产、繁荣三产,抓住中心城镇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新建节水器材厂、滴灌带厂、滴灌专用液肥厂和地膜回收厂、招待所、客运站等,招商引资初见成效。投资新建的农贸市场占地12000平米,为繁荣、发展团场三产搭建平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6、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着力提高干群素质,保证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7、实现硬质道路连连通和防病改水工程,对小康连队提升改造,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和环境。

8、不断加强经营管理工作,结合实际不断修正和完善《四十五团经营管理若干规定》,在分配上正确处理了三者利益关系,即让利于民又注重公共积累,稳定职工队伍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是我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保证。

(三)、通过对“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总结,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须在“十一五”期间加以重视并着力解决。

1、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不合理状态。在“十五”期间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发展以棉为主的种植业,团场规模得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存在产业单一,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的问题,使以农为主的经济显得十分脆弱,风险较大。

2、农、林、牧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人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过多依赖于棉花种植,特色园林园艺和畜牧业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形成。

3、工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以生产资料制造和农产品的初加工为主,对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配置。

4、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没有很好的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互动,没有可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企业。

5、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着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6、人才资源匮乏。不能使高新科学技术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

7、水资源的紧缺已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将严重制约团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十一五”期间我团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化兵团党委“1+3”、“1+8”文件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效益。优化管理,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军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努力保持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为实现“强团富民”目标而奋斗。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体现新的发展观,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新思路,体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内容,体现团场的优势和特点。还要体现改革的精神,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实事求是,有可操作性,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标。

 (三)、“十一五”期间四十五团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总体上与三师保持同步,但又要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因地制宜的调整产业结构和进行产业化经营,一产上确保棉花支柱产业不动摇,利用新技术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总产,扩大特色果园和饲草种植面积,二产中工业要做到跨跃式发展,加快发展三产的速度和规模,“十一五”末使我团产业结构实现贸工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下一个五年规划奠定基础。

到2010年末,生产总值达到44852万元(2000年不变价),在2005年基础上年均递增12.1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70.1:11.4:18.5调整到61:13:26。总人口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6900人的情况下,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687元,年均递增4.9%,实现利润4478万元,年均递增2.9%,人均利润1468元,职均工资总额达到15744元,年均递增5.34%。人均收入8909元,年均递增6.3%。固定资产投资24800万元,年均递增0.5%。

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职工生活安定富足。

职工群众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团场具有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科技文化、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治理和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文明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依靠团场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发展,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团场科技、教育和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团场发展速度。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逐步减少棉花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和畜牧业,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既要保证棉花生产的基础地位,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抓棉花生产的倾向,在结构调整中坚持宜棉则棉,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到2010年耕地面积达到26.5万亩,其中:粮食面积1.9万亩,总产7016吨;棉花面积20万亩,总产皮棉30550吨;种植饲草2.8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6万余亩。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园林4万亩,到2010年果园面积达到5.63万亩,总产水果31489吨。到2010年实现牲畜存栏数10.87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975吨。

 1、稳步增加耕地面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耕地8000—10000亩种植棉花,每年从熟地好地中退耕5000—7000亩地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形成种植业、园林业、畜牧业“三足鼎立”格局。到2010年把种植业、园林业、畜牧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现在的89:3.4:7.6调整到81.8:9.6:8.6,初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为下一个五年规划产业结构打下基础。

2、继续保证棉花主产业地位不动摇,加速推进六大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取得突破,增加对新技术的投入和推广应用力度,利用农业新技术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总产。到2010年保持种植棉花20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2万亩。实现我团棉花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实现棉花生产的规模、效益和质量优势,最后达到增加职工收入致富职工群众的目标。

3、瞄准市场需求,做大特色林果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以8000—10000亩的速度发展特色园林园艺4万亩,防护林近1万亩,到2010年底林果业总面积达到5.63万亩。在品种选择上以干果为主,其中:巴旦杏3.4万亩,红枣1.6万亩,开心果1000亩、樱桃500亩,另外为配合4万亩林果基地建设,新建特色苗圃基地1000亩,坚持苗木自繁自育减少建园成本。在发展思路上走规模经营,标准化建园、专业化管理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道路,注重产品分级、包装,提高产品效益。

4、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逐步消灭无畜户。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全面打造畜牧强团,走好“庭院养殖、集中养殖、大户养殖”的路子。加快肉牛养殖力度,实施以小畜换大畜的战略,大力扶持培育养畜专业户和养殖示范小区,培育出400个养殖专业户。加强“良种繁育、饲草加工、新技术推广、疫病防治”四大体系建设,加大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畜牧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确保2.8万亩饲草种植,到2010年牲畜存栏达到10.87万头只,逐步消灭无畜户。使四十五团成为三师优质肉牛繁育和养殖基地,成为带动三师乃至南疆肉牛养殖业发展的龙头团场。

5、发展特色种植业。到2010年全团发展温室300座以上,大力发展温室色种植业,使特色种植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6、在经营体制上棉花实现租赁承包经营,所有果园都采取个人买断的方式,产权归职工所有,畜牧业和其它种植业均采取个人投资的形式,团场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团场工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逐步成为兵团重要的经营体制,对促进兵团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一批传统工业,引导和培育一批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农、林、牧产品深加工和支农工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1、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产值与加工产值之比。依据四十五团所处地理位置及周边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着重发展绵纺、果品、乳、肉制品加工、滴灌器材、农膜生产,生物复合肥等工业,并对现有轧花厂、油脂厂、棉种加工厂等进行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加工质量

2、引进资金建立以果品、畜产品深加工、销售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培育发展为龙头企业,带动团场各产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健全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卫生,开展健康教育。繁荣社区文化,组织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良好氛围。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以完善社区功能为平台带动城镇化发展,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与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小城镇经营管理模式,完善城镇功能,明确城镇定位,突出城镇特色充分实现拉动和辐射作用。

(四)、切实抓紧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加大投入加强道路、农田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团场农牧连队的基础条件,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在“十五”期间完成“连连通”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完善实现“户户通”,提高路网通达深度,改善路面质量,形成团场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形成水资源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本格局。“十一五”期间实现干渠防渗,团内所有渠系桥、涵、闸全部更新和配套完成,全团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2万亩,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保障体系,推广先进实用节水灌溉技术。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小城镇规模基础上,继续完善城镇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园林绿化、休闲广场、卫生状况、健身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人居和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技术、资金向城镇聚集。

(五)、加快团场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教育卫生事业的建设和投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整合教师队伍,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在“十一五”期间初中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毕业生上线率达到90%以上,力争10%升入重点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建三师德育工作示范学校。扩大学校规模,美化教学环境,学校道路全部硬化,校园绿化面积达到20%以上,新建多功能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扩大图书室藏书量,建立校园网络系统等,在校学生9300人以上,住校生3800人左右,教师人数达到575人左右,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力争建成三师实力最强的中心学校。

发展卫生医疗事业,推进卫生制度改革,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卫生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具有县级标准的中心医院,确保职工群众能及时得到基本卫生服务。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做好计生信息化建设,制定管理目标和服务目标,加强计生协会工作,建立健全综合治理机制,为团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5‰以内,计生率100%,节育率89.8%。

加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建设与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灭广播电视空白点,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和职工文化中心的作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劳动关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建立失业保险预警机制,完美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动工伤、生育保险工作。

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把推进经济发展同提高职工收入更好的结合起来,确保职工收入稳定增长,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拓宽职工增收渠道。优化消费结构,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职工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参与团场经济建设,加强对招商引资行为的规范管理,依托优势产业增强配套性和延伸性产业链,抓住龙头企业招商,发展关联度较高的企业。

(七)、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方面的作用。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清除限制其发展的障碍和政策规定。加强监管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小城镇建设、服务业、商业要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进入点。

(八)、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团场经营体制改革。正确理解和掌握“1+3”文件精神,按照“固定、自主、服务、分配”和“公开、参与、监督、选择”的方针,在实行土地长期固定和租赁承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职工经营自主权和民主政治权利,确立职工身份、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落实职工权利与义务;转变团场管理职能,逐步走上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轨道;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落实“1+8”文件精神,加速推进工业单位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增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投资24800万元进行水利、小城镇和有关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团场发展基础。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团场用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对干渠实现防渗,团内所有渠系桥、涵、闸全部更新和配套完成,全团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2万亩。

2、在公路网络实现“连连通”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户户通”工程。

3、在总人口增加4800人前提下,增加住房面积115000平米,全团人居面积保持在22平米。

4、继续完善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道路、卫生、供排水系统、绿化、美化环境等基础设施,填充空白点使城镇建设趋于完善。

5、修建小城镇休闲广场,占地约100亩。

6、修建人工湖,进行绿化和道路、休闲设施建设。

7、修建学校道路(硬化)、绿化区、操场、学生公寓、综合教学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

8、修建医院病房、急救中心,建立传染病病房和其他设施。

9、连队与团部通班车,方便职工群众出行。

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实行“十一五”计划,关键是依靠党的政策,利用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速发展,在思想上要高度统一,动员各方面力量和积极性,形成合力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1、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园林园艺业和畜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种植业、畜牧业、园林业“三足鼎立”。

2、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快速增长。以市场为导向,改造传统工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支农工业。

3、继续深化改革。按“1+3”文件要求,推进租赁承包,扩大经营自主权和民主政治权利,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3、坚持“三个文明”同步进行,经济和社会、政治互相协调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人为本,共建合谐社会。

4、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根本保证。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