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讯 (记者 银璐报道)
“喀拉苏墓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阿勒泰地区史前考古的文化序列,为探究阿尔泰山一带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项目首席专家于建军说。3月末,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喀拉苏古墓地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课题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这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首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喀拉苏古墓地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的一片荒漠草场上。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哈巴河县基本建设时对这里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春风和煦的5月到骄阳似火的7月,考古人员陆续从被耕地包围的古墓群中清理出50余座墓葬,出土约600件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漆器等。
出土文物测年显示,喀拉苏古墓地的年代跨度较大,考古人员认为应属于三个不同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唐代。
“M15是该古墓地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墓葬,也是当时新疆考古发掘中发现殉葬马匹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可见墓主人曾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虽然距离首次发掘已过去十余年,但于建军依然记得当时的“震撼”:墓中生土台上有13匹马,排成3列,有的马头和马身上有类似编织席的残留物、金箔、红色漆皮,有的马身上还有节约、带扣、骨管等骨器,墓中还出土红色陶壶、直柄铜镜、包金虎首铜牌腰饰等。
为尽可能保护古墓地及出土文物,考古人员在2014年发掘后采用整体提取技术,将文物打包运送至室内研究场所,通过实验室发掘和科技手段,逐步清理出金箔、纺织品等遗存,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更多实物资料。
过去十余年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推进喀拉苏古墓地出土文物的室内发掘、保护修复和系统整理工作,为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奠定基础。其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新疆喀拉苏墓地出土骨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对M15出土的13具马骨进行科学修复,对殉葬马的来源有了更多认识。
考古研究表明,通过对古人用马习俗和装饰风格特点的分析,可准确理解亚欧草原早期牧业文明的丧葬制度与社会风貌。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指出,喀拉苏古墓地的发掘成果对丝绸之路沿线研究和新疆地区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喀拉苏古墓地是阿勒泰地区已发现的战国时期遗存中极具代表性的遗存,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羽状地纹铜镜残片、红黑色漆器等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器物,说明战国时期阿尔泰山一带已与中原文化密切交融。”于建军表示。
持续多年的考古调查显示,阿尔泰山南麓至少存在一条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文化交流通道,该通道为古代石器技术、农作物栽培、金属冶炼及马匹驯化等文明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路径。
于建军强调,阿尔泰山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研究团队将以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编写为核心,结合科技考古标本研究,为构建阿勒泰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实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