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适地!新疆在盐碱地上创造丰产奇迹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
  全国土壤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通过改良可以种植粮食的有5亿亩;新疆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碱地的1/3,其中具有改良价值的轻中度盐碱地达1.16亿亩,是我国盐碱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世界上盐碱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粮稳天下安。新疆既是农业大区,又是盐碱地大区,抓好盐碱地治理利用,进一步提升单产及增加耕地面积,是提升粮食等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如今,南北疆各地盐碱地治理叠加新动能、推广新技术、实行新模式,不断取得新成效,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新疆力量。
  治理盐碱地号角催征
  11月16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喀什试验站(下称喀什试验站)揭牌仪式在伽师县粤伽新梅现代产业园举行。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由科技部于今年批复建设,涵盖了国内盐碱地科技创新全部领域,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布局16个技术集成应用综合试验站。
  喀什试验站的设立,是我区进一步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的具体举措之一。
  治理盐碱地号角催征。今年3月15日,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院士专家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听取了院士和专家围绕盐碱地治理改良、生态节水、智慧水网建设等领域的工作建议,并做了讲话;4月25日,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王浩、邓铭江、肖文交等院士专家聚焦重点区域扩大新疆耕地面积、大力推动南疆盐碱地改造促进粮食增产、加快重大跨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提出建议,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马兴瑞听取建议并讲话。
  今年7月底,自治区政协组织专家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建设”调研,调研组深入南疆三地州10个县市和2个兵团(师)市,全面了解全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建设情况,为增加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出实招、谋良策。
  10月12日,自治区科技厅召开新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专家咨询会,围绕新疆盐碱地的类型、盐碱地的治理难点、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等议题开展研讨。
  《南疆盐碱地土壤调理剂施用技术规程》发布;盐碱地改良成为自治区2023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重要内容;各地州市一批盐碱地改良重点项目接连开工实施……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我区盐碱地治理利用展现新气象、描绘新蓝图、走上了快车道。
  盐碱地改良效果明显
  盐碱地改良后能产出什么?在新疆,有几十种答案。
  粮食作物是首选。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水稻耐盐碱示范基地。作为新疆水稻主要产地之一,米东区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3.5万亩左右。五年来,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每年都在此试种不同品种的耐盐碱水稻,不仅有效改良盐碱地,而且水稻平均亩产突破了700公斤。
  在和田地区和田市拉斯奎镇托万库勒来克村,水稻亩均产量同样超过700公斤。“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创下高产的秘诀之一是我们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新稻36号,它具有耐盐碱、抗倒伏、产量高等优点。”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泽慧说。
  泽普县盐碱地夏播大豆亩产突破300公斤;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万亩海水稻最高地块亩产达850公斤;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百亩盐碱麦试验田总产量达25吨……近年来,经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曾被认为“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如今长出一批耐盐碱、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品种,耐盐碱小麦、水稻新品种每年推广百万亩以上。
  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南北疆各地坚持“大食物观”理念,在盐碱度较高不适宜种粮的盐碱地上,采取“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办法,最大限度发挥盐碱地效用。花生、大果榛子、恰玛古等经济作物,油莎豆、狼尾草等饲草均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试种成功,向规模化连片种植过渡。
  “改良后的盐碱地,不仅在当年实现了棉花、水稻等作物的高产,还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耐盐碱水稻与经济作物的轮播耕作可实现盐碱地长期开发利用,让盐碱地变良田,低产田变高产田。”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说。
  盐碱地上除了产粮食饲草外,还产海鲜。今年,“新疆海鲜”成为大美新疆的又一张名片——“新鲜”。
  系统观念实现有效治理
  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新疆以分类推进的方式开展,对没有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以预防为主;对已经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实施防治并举;对盐碱地改良取得成效的灌区,重在巩固提高治理成果。
  盐碱地的治理,离不开科技进步,也离不开对口援疆政策和“村企合作”新模式。
  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恰玛古种植业是富民产业之一。但是不少耕地盐碱化程度大,困扰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今年,在浙江湖州市援疆指挥部牵线搭桥下,浙江兴艺农业集团在柯坪县阿恰勒镇选择50亩盐碱荒地,采用“三位一体”技术进行改良。这一技术共分为降盐减碱、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益菌群以及使植物抗逆生长几个步骤,不仅在盐碱地上种活了恰玛古,还有效提升了恰玛古的产量和品质。
  治理盐碱地,离不开科学理念和系统观念。
  长期以来,新疆以“灌排洗盐”为中心的方式去盐压碱,再结合平整土地、培肥土壤、种植防护林生物排水、水旱轮作,全区农业战胜盐碱取得巨大成就。随着2000年起大面积推广节水滴灌种植技术,农业实现节水高产高效,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土壤里的盐分在耕作层以下存着排不出去,导致农田盐渍化面积有扩大趋势。
  如何解决?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认为,要按照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要求,实施“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他说,过去,我国盐碱地治理“以地适种”占主导地位,即治理盐碱地以适应作物,对“以种适地”新理念,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则认识不深。应该转变思路,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产的基础。
  当前,新疆盐碱地治理手段多样,立足盐碱含量动态变化这一事实,联合发力、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积极实现有效治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