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快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来源:华龙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1月5日晚,渝北新年音乐会在渝北文化剧场奏响。管弦乐《四季——春》《溜冰圆舞曲》《春天波尔卡》《蓝色多瑙河》,著名指挥家郭修武及女高音歌唱家车璐呈现的女声独唱《春天的芭蕾》《我爱你中国》,一场中西文化交融的音乐盛典正在上演。
  前不久,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我市明确提出“人文立城”,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人文立城,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是一把标尺。近年来,我市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如,渝北区创新探索了“家庭+图书馆”全民阅读新模式,以家庭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将公共图书馆搬到读者家里,带动社区居民开展阅读活动,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家庭,去年被中宣部、文化旅游部等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重庆图书馆创新应用全向高精度RFID天线阵列,配合特别研发的全向感应高精度定位算法,打造出“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感借阅服务,极大提升了读者获取文献的便利度,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效率,去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不仅如此,去年我市新增公共图书馆一级馆4个,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42个、文化馆41个、博物馆13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万个。其中,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率达90.7%、文化馆一级馆率95%,位居全国第二。“三馆一中心”年服务群众8000余万人次。
  全市举办“阅读之星”“红岩少年”等品牌阅读活动、“大家唱”“舞动山城”等品牌群文活动共2万余场,完成送戏曲进乡村2800余场、送综合性流动文化服务进村3.3万场;创新实施中小学生(幼儿)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卡免费开通、“巴掌书”进轨道交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惠及群众3247.29万人次。
  静下心,到美术馆看一场展览;放缓步,在艺术街区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逛完街,到剧院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买好菜,在家门口的广场上跳一支广场舞……如今,在重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市民的日常,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三。
  “不过,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通数字化场馆服务还不足,文化数字服务的社会知晓度、公众吸引力还有待提升,艺术原创能力也还不强,现代化新重庆的文化表达还需立体塑造。”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冉华章表示。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规范体系,培育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补齐薄弱地区短板,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总分馆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
  加快重庆图书馆分馆等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体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标;持续开展品牌读书活动,培育一批全民阅读推广项目;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常态化开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活动;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服务效能,做实错时、延时和流动服务等。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重庆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000平方米,‘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100%,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保持全国前列。”冉华章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