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制造业再迎高光时刻 省市区联合打造“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

来源:杭州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杭州日报 中控科技集团创始人、蓝卓创始人褚健有个梦想,用一个简单的工业操作系统,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
  12月12日,他带着他的梦想——数字工业新引擎新一代supOS工业操作系统,来到2020(第五届)中国工业大数据大会·钱塘峰会暨未来智造大会,并第一时间进驻同日揭牌的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以下简称“能力中心”)。
  安卓利用开放的操作系统,吸引了全世界聪明的人开发了大量App供人们使用,使手机真正智能化。褚健的新一代supOS工业操作系统逻辑也是如此,把工厂里所有设备连接起来,并通过操作系统的开放性,让全球各个专业的人才,围绕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降本增效等,开发各种工业应用软件,以此赋能制造业。
  而他所进驻的“能力中心”,其目的同样是赋能制造业,让制造业再迎“高光时刻”。
  打造浙江制造业
  数字化转型的“总医院”
 
“能力中心”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萧山区联合打造,并由浙江省图灵互联网研究院主导运营,是专门服务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问诊”平台。它就像是浙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总医院”,专门诊治传统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这个智能制造“总医院”的运作逻辑,好比“路由器”。将海内外制造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商聚集到“路由器”,形成规模效应后,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输出“新能力”,进而大大提升企业的智造水平。
  比如“能力中心”会有一条场景化展现的全流程制造业生产线,为来访数字化转型需求企业提供数字化全场景体验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查看相关的场景案例,并在能力中心内直接找到专家咨询,找到服务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一站式解决数字化转型问题。
  未来,“能力中心”将立足萧山、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汇聚产业数字化科研资源、产业资源和合作资源等三大生态,建设展示体验、供需对接、能力服务、创新孵化、人才引育和科技研发六大平台。并力争用五年时间(2021—2025年),实现“双百千万”目标,即面向全球汇聚100家产业数字化能力服务企业,立足萧山培育100个产业数字化典型示范项目,引育1000名制造业数字化复合型工程师,带动全省100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辐射长三角10万家企业数字化,将“能力中心”建成全国一流的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的赋能平台。
  据了解,“能力中心(一期)”位于钱江世纪城,设有工业大脑体验中心、“数融制造”展区、工程师创新中心、“IDE”创新孵化空间等。
  推动传统制造业
  智能化升级
 
制造业始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省市区联合打造“能力中心”的时代背景。
  而褚健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我更看中萧山市场,因为它的产业结构,以及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
  在1000平方公里土地上,萧山集聚了万向、传化、恒逸、荣盛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万余家中小制造企业,有着最为丰富的制造业场景。
  其中,化纤和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在全省领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化纤产能占全国总量9%左右,制造业无疑是萧山经济的顶梁柱和基本盘,更是杭州经济稳增长的重心所在。庞大“规模”背后,则是严峻的“萧山现实”,数据显示,萧山规上工业企业,仅1428家。萧山制造业这一“困境”,在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的发展中,也颇具“典型性”,某种意义上讲,萧山制造业的升级成功,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闯出一条“新路”来。
  因此,萧山早在2019年就出台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快推进全区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杭州产业数字化第一区”。
  而“能力中心”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推一把”。“我们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用2到3年时间,集聚一批数字服务商,综合赋能,调动企业数字化改造的积极性,萧山制造业也定能走出一条新路径来。”萧山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打造“能力中心”的同时,萧山区委组织部将同步建设“杭州(萧山)信息技术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以“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两段式加速赋能平台,一方面积极引进数字化领域专家学者,满足企业数字化高层次人才短板,另一方面,定制化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现场工程师”。
  打出一套“组合拳”
  打造“新制造中心”
 
萧山从制造起步,因制造而兴,更要为制造业正名。
  今年5月11日,萧山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大会宣布,从今年起三年内,统筹超1000亿元资金,提供1万亩产业用地(含存量盘活),打造“新制造中心”。到202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企业数、投资等重要指标在2018年基础上“翻番”,建成工业互联网标杆区、产业数字化第一区、民营经济活力引领区和新制造总部集聚区。
  此后,萧山“软硬兼施”打出一套“组合拳”。今年9月24日,萧山发布“1+4”改革新政,剑指存量工业用地亩均效益低效的“顽症”,对存量工业用地交易增加进一步的“约束”机制,须约定亩均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准入条件,这其实是在“强调”,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必须“强化”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据了解,今年年初出台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实施细则以来,萧山已实施50余个项目,设计投资近百亿元,未来将新增近200万平方米创新空间。
  如果把“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看做“硬件”,“能力中心”的打造就是“软件”,将服务企业“旧瓶装新酒”带来的庞大数字化需求。而拥有数字化服务能力的企业在萧山集群式发展,找到大量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将催化数字的产业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