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烽燧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

  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

  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很快就会传递到各衙属。

  边关墩烽燧位于哈密市以北偏东20公里,海拔1022米,系清代遗存。

  烽燧平面呈长方形,残高12米,底基东西长11.6米,南北宽9.4米,系土坯、木棍夹筑而成。上小下大,纵剖面呈梯形。东壁下有房舍两间,四周土筑围墙,南北长25米,东西宽22米残高0.4-1.2米,门向南开,门宽3.8米。地表可见少许青花瓷片。

  烽燧为古代时遇敌人来犯,用以传递军情的设施。夜里点火叫烽,白天燃烟叫燧。若有百余犯敌,举一烟(或一燧);犯敌若有千余,举三烟(或三燧);犯敌若在五千以上,举四烟(或四燧),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很快就会传递下去。

  哈密地区共有烽燧51座,并沿丝绸新北道而延伸,其中边关墩烽燧为保存较完好的一座。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