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婚礼:箭乡秋季的盛典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被人们誉为“箭乡”(图/CFP)

  以箭为媒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其中一部西迁至伊犁,现主要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锡伯族被称为打牲部落,渔猎生产中少不了弓箭。弓箭与锡伯族人关系密切,因此过去锡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都是以弓箭结缘。

  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娘的芳心;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起拉弓射箭,以此沟通感情。

  娶媳妇自然少不了媒婆。锡伯族青年男女建立了爱情关系后,男方就会找一位能说会道的媒婆带着礼物登门提亲,这叫“登门礼”。

  如果女方家接受了“登门礼”,媒婆就开始频繁与女方家父母说合两人的亲事,选定吉日正式许亲。

  许亲时男方要到女方家举办一次宴会,宴请女方的亲属,这叫“认门宴”,从此两家便开始礼尚往来。

  叩头订婚

  锡伯族男女自许亲到完婚,还有很多的程序和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订婚仪式“行肯协仁”(叩头礼)。

  “行肯协仁”由男方主持,按照女方的要求,在女方家举行盛宴。这次宴请的客人很多,不仅要请直系亲属,还要请许多旁系亲属。

  宴会上男方的长辈按传统要给女方送彩礼,一般要给未过门的媳妇两套衣服或四季配套衣物,给其父母或老人各送一套衣料,有的还要给兄弟、姐妹或重要亲属各送一份礼,以及适当数额的现金。

  此后,未过门的媳妇还要给未来的丈夫回赠亲自制作的鞋袜。叩头礼标志着两家已缔结婚约,是不能随便推翻的。

  叩头礼上,就要确定婚礼的日期了。此后,男方就要积极做结婚的各项准备工作,给新娘置办装饰品,如手表、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等。

  箭乡盛典

  锡伯族民间流行着一句谚语“春天的清风和煦,秋天的婚礼热闹”。锡伯族的婚礼,一般多在深秋或初冬举行。

  这时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粮仓里堆满了金黄的玉米,牛羊肥壮,这个季节是伊犁一年中天气最好的时候,正是举行婚礼的好时间。

  锡伯族的婚礼以热闹著称, 婚礼前后要进行三天。第一天要在女方家举办“阿吉协仁”出嫁仪式,喜宴上新郎在岳父的指导下,给长辈和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第二天在男方家举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协仁”。

  锡伯族婚礼除了亲戚朋友和街坊近邻要来帮忙,婚礼前还要聘请奥得尔阿姆(奥父)和奥得尔额妮(奥母)作为迎亲老人。

  在新郎的长辈中,选择与女方父母辈分相同、年龄相近(讲究的还要属相相同)、有一定声望,善于辞令又能歌舞的男女各一人,作为娶亲队伍的代表,协调解决迎亲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6名小伙子和几名年轻姑娘,组成迎亲的队伍。在锡伯族古老传统中有抢亲的风俗,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锡伯族迎亲的队伍都称自己是去“抢亲”的。秋天宁静的乡村小道上,迎亲的队伍是这场锡伯族盛典的拉幕人。

  白头之誓

  锡伯族新娘的嫁妆,要由哥嫂和娘家的人亲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开启展示嫁妆时,新娘的母亲会在箱子里放红包,祝愿新婚夫妇金银满箱、幸福长存。

  然后锁好箱子,移交钥匙,以示大权转交给新郎家,然后才能把嫁妆抬到新房。娶亲的队伍临行前,岳父还要将两个装满五谷种子的瓶子送给新郎,以祝福五谷丰盛、粮食满仓。

  新娘到婆家后,由伴娘搀扶着与新郎并肩而行。在正房门前,新人面北叩首,参拜天地。然后将切成片的羊尾油投入灶火之中,以作“白头之誓”。

  此后夫妻才到正屋向父母跪拜后,新娘入洞房,等晚上喝“合欢酒”后,才下炕给公婆敬酒。

  伊犁的锡伯族民间有“抢羊骨头”的婚俗,是在婚礼之后,公婆会在新房的炕沿上放上一块羊大腿骨,双方姐妹兄弟聚于新房,将拴有红线的两个酒杯放在盘里,迅速调换,让他们任选一杯,喝到酒的为大吉,接着要连饮3杯。

  之后,双方兄弟姐妹开始抢羊骨头。男方家人抢到羊骨头会认为是新娘勤劳能干、能养孩子;女方家人抢到羊骨头,则认为新娘会持家、不会受气,家庭和睦兴旺。

  宴客直到晚上,还要举行贝伦舞会庆祝婚礼。第三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男家宰羊宴请亲家及其家人,到第九天回门。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