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萨哈尔迪”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看过维吾尔族达瓦孜(高空走绳)的人,都会被那惊险的场面捏一把汗。但如果你看过南疆的“萨哈尔迪”,更会感到惊心动魄。维吾尔人把一般的秋千叫“古连古西”,南疆的维吾尔族人把一种特别的高空秋千叫“萨哈尔迪”,意思是“吓得脸发黄”。从名字上来看,就知道这个游戏有多惊险、刺激……

  安装牢固

  关于萨哈尔迪的惊险程度,我是亲眼目睹过。

  前些日子,我去了南疆的叶城县乌吉热克乡,在乡政府旁边有一块空地,四周长满了杨树,乡党委书记伊马目·阿布杜热依木正领着几个人在场地中央挖坑栽杆。

  坑近两米深,那个杆特别长,约有16米,杆的顶端上安装了一个车轮,直径约有80厘米。车轮镶嵌在木轴上,可以旋转,车轮上还固定了双排十字形的木杆,每个木杆上拴着长长粗绳索,共有八根。

  不一会儿,杆子就立起来了,不少人在杆子的底部用力砸周围的泥土,不让这根长杆有丝毫松动。

  杆子立好后,有人对着长杆左摇右晃,看看是否牢固,只见那长杆纹丝不动,人们才放心离开。

  接着人们抱来一根长约4米,直径约20厘米的杆子,将从顶部垂下来的绳子系在木杆的两侧,离地面约有1米多高,系上结,人就可以手扶着绳子荡起来了。

  这样,整个工程就算完工。这时,有胆量的帅哥靓妹就可以上去实现“飞天”的梦想。

  荡到脸发黄

  萨哈尔迪刚刚安装好,就有几个中年人和年轻人跃跃欲试。有四个小伙子上去(每次只能上四人),双脚站在木杆上,双手扶着绳索。这时,由两人分别将下面的木杆向同一方向推转,木杆带动木轮开始转动。

  随着推动木杆的人越跑越快,木轮转动也越来越快,人渐渐越“飞”越高。我们仰起头来,只见那四个人在空中一前一后地“飞”了起来,真令人担心,也令人羡慕。

  刚开始,那四个人还得意洋洋地向我们招手致意,但过了一会儿,随着木轮的速度加快,人离地面的距离越来越高,人在空中转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若绳子抓不牢就有摔下来的可能,真为他们捏把汗。

  这时,吊在绳索上的小伙子开始叫唤起来:“保勒代,保勒代(维吾尔语:行了,行了)!”

  但是推木杆的人不听那一套,还在加速,绳索上的人开始尖叫起来,地面上围观的群众发出阵阵笑声。这时,推杆人才停手,但凭借惯性,上面的人还是“飞”了许久。

  等他们下来,我跑过去一看,脸色果然发黄了,有的还有些苍白。我问他们害怕吗?他们却不好意思地说:“雅克,雅克!(没有,没有)”。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把这项活动叫“萨哈尔迪(吓得脸发黄)”,真是名副其实。

  巾帼赛须眉

  也许是看小伙子们飞上去了,姑娘们不甘落后,也要露两手。四个围花头巾,梳着长辫子的姑娘从人群中走出来,攀上了绳索,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两个姑娘看来是老手,泰然自若的样子好像无所谓。另外两个像是新手,有些胆怯,但在众人的鼓励下,还是勇敢地上去了。

  推木杆的人开始慢慢推起来,四个姑娘站的绳索开始旋转起来,刚开始两圈没什么反应,到了第三圈速度加快后,开始听到姑娘们的尖叫声。

  只见两个姑娘紧紧抱着绳索,闭着眼睛,张大嘴呼喊:“保勒代,保勒代!”,人群中又发出一阵哄笑声……

  在维吾尔族群众中,还有一种转轮秋千,原理和萨哈尔迪差不多,只是要矮一些。

  不过那种转轮是由自己掌握的,想快就可以自己蹬快一点;想飞低一点,也可以慢慢蹬,适合于青少年玩,危险性较小。

  历史悠久

  乡党委书记伊马目·阿布杜热依木告诉我,这里的维吾尔族群众有开展萨哈尔迪游戏的传统,每到节日或是集会,乡里都要举行这项活动。那时不仅看的人多,表演的人也很多,还得排队,有时候连小孩子也上去转几圈,过过飞天的瘾。

  萨哈尔迪历史悠久,多流行于新疆南部地区。据《杜阳杂编》记载,唐代在维吾尔族民间就有类似的活动了。

  清人萧雄在《娱乐》一诗中还有这样的描写:“一架秋千索影微,风前摇飏彩霞衣。由来此技传西域,怪底佳人爱奋飞。”

  维吾尔族民间最富挑战性的游戏运动,当属萨哈尔迪。与其他秋千不同的是,萨哈尔迪的高度较高,而且参加这项活动的规模也比较大,是当地最富特色的一大景观。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