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课改全面、深入、均衡发展

来源:  投稿人:金延风   浏览次数:

 2004年底,在新课改实验推出近900天的时候,我们组织课改办的有关人员对全市所有的小学、初中课改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与评估。本次课改调研与评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制定了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掘问题、寻找弱项、总结经验、发展优势,以促进我市课程改革的“科学、全面、内化”发展,提升教育的品位。完成了三项任务:一是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2004年学校课改实验的实施情况;二是客观地作出评价,及时进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三是情况汇总,由课改工作委员会成员投票表决,相对公正地评比出课改实验工作的综合先进、单项先进和个人先进。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总结与表彰大会,旨在进一步总结过去一年课改工作成功的经验,交流、推广各校取得的实验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全市教师以崭新的姿态,满腔的热情投身于2005年的课改实验工作。同时实事求是提出课改实验中的问题,拟定并提出新一年课改工作思路。下面着重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2004年我市课改主要工作及成效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在反思中促进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成效是十分明显的。突出表现在如下10个方面。
(一)完善了课改联系、督导、调研制度
  “加强联系,协同研究,多重反思,整体提高”,这已经成为课改实验过程中大家共同认可的实验操作方法。为了有效地、整体性地推动我市课改工作,我们从2004年2月份开始,提出并开展“课改联系促进活动”。课改办下发了通知,对课改联系活动的目标、任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责任到人。教师进修学校根据实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了小学、初中共39所为联系学校。联系人员39名,定期、不定期地深入联系学校,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直接进行指导。据统计,有的联系人员一年来深入联系学校多达15次,平均10次左右,取得较好效果。
  定期组织有关人员总结反思,针对问题协同攻关,多轮次的调研-小结-实践,使课改实验有条不紊进行,问题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策略及时调整,实验工作始终把握了正确的方向,达到预期目标,2004年下半年,组织市府、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开展了课改专项督导调研活动,各位专兼职督导深入课堂听了课,听取市课改办系统汇报,对课改工作提出了建设和意见。
(二)校本研训初具特色
  校本研训的提出,是推进课改实验的重要举措,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学研究与培训制度的一种选择。本次评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大多数学校的校本研训从当初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文件、资料,向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转变,已经初步形成义乌特色的校本研训模式。
1、关注制度文化建设。从总体上看来,我市各实验学校都十分重视校本研训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校本研训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佛堂镇中校本研训提出了“四定”:定计划、定主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制度健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其他学校还有实验小学、绣湖中学、大陈镇中等等。
2、校长参与或主持校本研训,有点还任主讲。有的教师说,校长是否主持校本研训,是否主讲,效果不一样。确实如此,校长与教师群体或者学校文化之间是主体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一主体是众多主体中最为核心的一位。我市不少校长都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视在校本研训中的参与、主持、主讲工作,例如江滨小学校长、青口小学校长、绣湖中学校长等。尤其是绣湖小学校长何晓东同志,从2004年3月至今,主讲了“新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走好新课程的每一步”等七个专题。
3、校本研训有新招。青口小学校本研训围绕“得”“失”“悟”三个方面下功夫,做好文章。五爱小学、上溪镇中校本研训形成了序列化、一体化。稠州中学提出了校本研训的策略:“专业引领,同伴影响,实践反思,行为跟进”,同时提出了突破与发展的十大举措。这些富有创意的研训方式,大大提高了研训效果。
4、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不少学校研训的主讲人,不是定位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讲学、指导,而是充分利用本地的教师优势,请一些本市有一定课改实践经验或者对某个问题有一定研究深度的教师给全校教师作指导。更为可贵的是,有的学校,如新新小学等,由于办学条件限制,经费有限,他们就发动全校教师人人主讲。一学期一人主讲一次,围绕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问题,有计划、有专题、有序列。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学校教师主讲,不但给其他教师作了一次专题辅导,对主讲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深入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做法值得总结与推广。
(三)重视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如何面对学生,面对新知识,面对学校文化的不断更新,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也是过去一年各个学校普遍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教师专业发展有目标。稠城一校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近期和长期目标,方向明确,实施的措施操作性强,切实可行,不求虚名。不仅学校有教师专业发展具体目标,而且每位教师也都从个人实际出发,制定了个人专业成长目标。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出色的还有苏溪一小等。
2、关注不同年龄教师的成长。开发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刀切,要求从教师个人的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特长发展出发,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对35周岁以上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了针对性较强的活动。开发区学校的做法,给我们一个启示,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抓住关键时期,及时提出要求,引发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注重每个阶段教师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采用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调研组同志发现,许多学校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是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这方面富有成效的学校有绣湖中学、艺术学校等。他们把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资料,包括优秀教案、课堂实录、论文、教学反思、获得的各种奖励等反映教师成长的资料,都存入记录袋,同时定期展出,互相交流,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二是运用课例研究引领教师成长。在过去的一年中,相当一部分学校运用课例教研,即对一个个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的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有的围绕某堂课的其中一个环节(或片断)进行分析、研究。这一活动通过对话反思,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参与式氛围,让教师畅所欲言,表达个人真实的思考。这方面工作比较有特色、有成效的是北苑学校,他们以课例研究为平台,推进教学科研,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有效重视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一。不少学校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十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进行了须效尝试。香山小学提出了“十个一工程”,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他们把学生的个性特长细分为“十个一”,从技能训练入手,以星级评价为激励手段,以体育节、艺术节、巧手节、电脑节等为载体,每个节历时一个月,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艺术学校以“全面加特长”为办学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艺术特长,通过高水平的艺术熏陶,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扎实文化基础,又有高水平艺术特长的学生。
(五)课堂教学面貌有了新变化
  课堂教学的改革,仍然是过去一年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学校和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面貌产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如下三点。
1、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中学生常见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公开教学还是平常课,我们都可以看到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问题的设计,讨论结果的反馈等,都比实验初期有规则,实效性明显增强了。
2、优化了课堂流程设计。实践证明,一堂课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课堂流程设计是否得到优化。我市不少教师都能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同发,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流程。2004年11月,在我省课改巡礼课堂教学展示中,小学教师有5人,初中教师有6人获得了一等奖。这些课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板块的构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仔细观察分析这些课,我们不难看出,通常把课堂教学分解成几个彼此联系而又层层递进的板块,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实践感悟”“合作交流,提升能力”,“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3、把网络教学引进了课堂。香山小学把网络引进课堂,为课改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新平台。它使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对话与现代信息技术得到整合,并且收到实效。去年6月,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蒋鸣和教授听了香山小学语文、数学两堂示范课,对香山小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做法评价很高。在这一方面走的较前面的学校还有宾王中学、廿三里镇中、朝阳小学、廿三里一小、下骆宅初中等。
(六)综合实践活动有声有色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是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的一大突破,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在过去的一年,我市各所学校和教师继续深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并总结出新的思路和经验。
1、多种形式研讨综合课程的开展。2004年2月底,我市综合实践活动培训会议在江东中学召开,会议期间展示了江东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成果。3月底,教育局又组织了以“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对农村学校实施综合活动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几家新闻单位都报道了这两次活动。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研究通讯——《实践与探索》,全年共刊出3期,对全市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起到了宣传和指导作用。
2、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学校。江东中学、上溪镇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起步早,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可以说是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典型,是一面旗子,打造出了品牌。后宅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四个有: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有评价。该校固定的指导教师有58名,不固定的有60多名。仅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校1800名师生参加了团体操训练与表演,开展了走进军营、圣诞英语活动,800多名学生参与了“走进德胜岩”、“走进温暖毛纺”、“走进洪巡溪”等活动,400多名学生参与了无线电装机测向。后宅中学在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大胆地进行了探索。目前,这所学校已经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室。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比较有特色、有生气、有成效的学校还有绣湖小学、五爱小学、稠城三校、义亭镇中等等。
(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初见成效
  过去一年,通过培育典型、扶植先进、促进交流、以点带面的开发与实践,我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根据我市社会经济特点,开发了地方课程《商贸基础》,浙江省教育厅立项为专题性的地方课程。全市中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主导种类共有90余种。苏溪镇中的“生活课程”,义亭镇中的“成功创业课程”,廿三里小学的“拨浪鼓”课程,等等,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2004年4月,浙江省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推广会在我市苏溪镇中召开,该校的“生活课程”得到了与会者及专家的关注和好评。许多学校充分认识到区域在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区域的课程资源优势。形式立足实际,方便使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逐步建立了真实的校本资源库,并不断完善。调研组同志肯定,各校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开发与管理途径。
(八)教研、科研、培训三管齐下
  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应当把教育教学研究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2004年,我们仍然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形成合力。
  实践新课程需要合作共建。学校内的多元合作,这是过去一年各学校工作上的一个特点。宾王中学的口号是“多元合作,共奏课改最强音”,他们提出了“三抓”实施措施:抓校本培训,抓校本教研,抓校本科研。通过努力,教学质量跃上了新台阶,课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领导和社会群众的好评。
  我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教科所、培训部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在课改工作中的作用,转换角色,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发挥管理与指导的作用。教研室全体教研员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每学期调研学校达全市学校总数的2/3,教研员全年平均听课近100节,与此同时还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公开教学及专题研讨会。教科所除了做好与课改实验相应课题立项,课题研究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外,2004年主办诸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的继承与创新”等专题研讨会共4次,有效地促进了我市课改实验工作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中健康向前发展。培训部也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了我市课改学科教学骨干培训班,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课例分析等方面,促进我市教师的专业成长。
(九)探索考试与评价改革
  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及内容,是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十分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在考试和评价改革方面,不断进行了思考、研究和探索。着重抓了四项工作。
1、实施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下发了《义乌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义教基[2004]22号)。这项工作既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手段,也是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教育局决定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各初中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工作每学年举行一次,第一、二学年于6月底完成,第三学年于5月底完成。
2、规范考试,控制次数,改革学生成绩呈现方式。我们在小学、初中试行年段过关考试,各年级统一命题。其他学期采用抽测方法,各学校的期末命题由学校教师自主命题。形式上不单纯采用书面考试,设置了“开放性测试题”,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2004年下学期的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学生成绩采用A(优秀)、B(良好)、C(及格)、D(待及格)四个等级。我们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就是把学期考试评价的范畴放宽,使之适当地模糊化,这样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3、推行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或者说是学生发展性的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需要。这项工作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操作比较符合理念。朝阳小学采取了多项措施,行之有效,是我市的一个亮点。做的有成效的还有绣湖小学、实验小学、绣湖中学等。稠州中学、香山小学则积极探索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的创建,形成了基本思路。
4、实施教师、学生发展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也于2004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完善、充实,目前已形成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在全市的教师和学校评价中使用。
(十)交流做法,展示成果
  2004年,应该说是全市广大教育工作努力辛勤工作的一年,不少同志通过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的课改工作经验,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1、省课改评展成果名列前茅。2004年浙江省首次举行基础教育课改巡礼活动,其间组织了多项评比。我市共获各类奖项33个,得奖数居全省80多个县市区之首,其中市教育局课改展览和《可能性大小》等11个课堂教学设计获得一等奖。大陈初中和实验小学分别在“课程多样化与教育个性化”和“新课程实施与学校管理创新”论坛中获一等奖。
2、骨干教师应邀外出讲座、开课得到好评。2004年,有8个外县市,如桐庐、椒江、青田、江山、永康、金东区等,邀请我市小学、初中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老师,给他们的老师上课,作讲座。桐庐市教育局正副局长三人都听了我们教师的课,评价很好,反响强烈。可以这样坦言,新课程的实施,确确实实哺育了我们一批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无论是教学理论层面还是教学操作层面,都是一大提升。
3、做好了总结与交流工作。2004年,我市课改办《义乌课改动态》共出刊12期。《义乌课改动态》是义乌课改实验基本工作、重点工作以及过程的展现,也是管理者和教师对课改的感悟与经验的积累,信息容量大,产生的影响深远。义乌教育网新建了课程改革信息网,开辟了课改论坛,为教师们课改问题的讨论,甚至争论提供了很好的园地。教育局、学校、教师在种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相当可观。多家媒体宣传了义乌课改工作实验成果。
二、2004年课改实验工作的存在问题
  我市课改实验工作在总结经验、肯定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积累的经验还是粗浅的,存在的问题不少。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归纳起来有关的问题有如下七个方面:
(一)校本研训操作性、实效性不强,形式较单一。
1、校本研训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从本次调研情况看,几乎所有学校都建立有学校研训制度,但是往往都是脱离本校实际,有的过虚,有的过细(如试卷分析)。有的没有问题意识,即随意选取有关内容组织学习、讨论。有的专题性不突出,停留在一般的、低层次的教研组的备课活动。有的把校本研训理解为教师参加市级会议、听课等。更有甚者,把兄弟学校的校本研训计划改头换面搬用,作为校本研训制度,在评估中充数。
2、校本研训依赖于外出学习。有的学校认为自己学校没有什么研训资源可以挖掘,本地的资源也觉得不“香”,于是花大笔经费外出参观学习。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全年赴外地参观学习的费用竞高达几万元。如果把这笔经费动脑筋挖掘本地、本校研训资源,可能效果会更好。外出参观学习,去无周密学习计划,回无学习考察总结,真的学到了东西没有?学到了多少?
(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三大缺陷
1、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按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学校通过研究现状并制定总体目标之后,应提出校本课程规划框架或指南,依此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让教师申报个人或小组开发的科目,并递交该科目的《课程纲要》。但我市除个别学校这样操作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操作不规范。
2、单一“活动”代替校本课程。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仅停在“活动”的层次上,而且是以班、团队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来代替,内容单一、单薄,这种做法无凝把校本课程的领域、范围和内容缩小了。
3、侧重学生技能发展。校本课程是基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学校课程,但不能简单地、偏面地理解为学生某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就行了。例如我市有不少学校往往这样开设校本课程:学生学习吹笛子,老师就教给学生怎么吹,学会了就行。学习棋艺,学生整堂课在棋艺室下棋。古诗朗读,一节课就让学生背诵,等等。校本课程的这类开发与管理,显然缺乏乡土文化背景。
(三)综合实践活动深度有待提高
1、管理不到位。首先是相应的制度不健全,我们从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没有建立起与课程相关的保障制度,活动开展随意、盲目,如海啸发生了,就组织学生献爱心活动,没有科学的规范的教学实施方案。其次,由于有的学校领导观念滞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综合课程落不到实处。
2、师资问题不少。由于这门课程缺乏现成的相关教学资源,很多教师不明确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多为兼职教师,缺乏足够的学习、研究时间,对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把握不准,导致出现偏差,或者流于形式,或者装装门面。在教室里“教”综合实践活动的大有人在,而且不止几所学校。
3、活动内容单一。有些学校不能依托本校、本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把眼光局限于教科书,仅仅停留在与学科教学的综合。也有的套用别人的活动主题,照搬别人的活动设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应有的亲切感,削弱了这一课程的生命价值。
4、评价方法滞后。恰如其分地把握考查尺度,评价综合课程,这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研究与实践明显存在问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有效的考评方法。
(四)教师备课不到们问题较严重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如何备课,教师备课备得怎么样,这是本次课改调查和评估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从情况反馈看,教师的备课问题相当突出。教研室倡导教师要集体备课,强调备课的资源共享。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变成了“教案共用”,即由一位教师执笔写教案,同一年段和学科的教师都搬用同一教案(大多数是复印),教案内容的“个人加减”实际上不存在。例如初中某校《传媒与社会》一节内容,教学流程设计中的“导入新课”有两点,“①如果你想把一件事告诉你的朋友,你有多种方式呢?②如果我们想知道其他同学发生了什么事,可用什么方式?”这个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所有教师备课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同样的开头。显然,教师教案共用,必然造成了教学设计的模式化,缺乏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更为严重的是,教师长此以往,产生了依赖心理,不善于对教材进行独立钻研。
  教师备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案共用”。目前新课程各种版本的教学案例选编很多,有的教师擅长抄写,甚至可以一字不改!有的教案非常简略,只是几个流程设计。有一个教案,总共字数仅46个字!另外,新课程的备课,尤其是教学设计,依然十分传统,没有体现新理念。教学反思缺乏真实性,不实在,无价值的也屡屡发现。种种做法,产生的后果,不言而喻。
(五)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新课程实施以后,我们应当看到,对绝大多数学校而言,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活动的空间大起来了,老师也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但是我们深入地考察、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不乐观,存在的问题明显。目前我市教学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两点。
1、存在四个差异。一是教学理念先进教师与教学理念滞后教师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公开教学与平时教学存在差距,三是口头说的,文章写的与实践层面操作存在差距,四是城乡、年段(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差距。(例子略)
2、没有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七个“重”与“轻”。一是教学目标确定重预设轻生成,二是重形式轻实效,三是重能力轻基础,四是重发展学生的共性轻发展学生的个性,五是重讲授轻互动,六是重结果轻过程,七是重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运用轻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运用。(例子略)
(六)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
  实施新课程了,推行素质教育了,按理说,学生应当学得轻松、愉快,有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个性发展。但是目前我市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尤其是初中生),决不能忽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具体反映在如下五个“过”。
1、在校时间过长。我市学生,如初中生,一般来说都是6时30分到校,下午4时50分放学,在校时间通常有10多个小时(规定:初中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7小时)。许多学校连学生中饭后的这段时间也充分利用,不让学生参加教室外活动,硬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教师轮流看管。
2、使用资料过杂。教研员下校调研中曾经发现一所学校,学生光光一门学科的资料就有三种,每门学科两种比较多见。
3、家庭作业过多。对城区某所初中的调查资料表明,初二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间平均达2.5小时,初三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平均为3小时。少数学生甚至从晚上6时半一直做到10时半,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多数家长意见很大。
4、考试过频。大多数学校除期中考、期末考以外,还有月考。有一所学校的教室里还十分醒目地设计了“月考之星”的布告栏目。初中联考更为严重,题目难度大,与中考对口。联考问题影响很广,引起了上层领导的关注。
5、节假日辅导过多。初中生节假日受教师组织集体补课多,到老师家辅导的也是普遍现象,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一个学生的成长。
(七)评价改革力度不大
  新课程实施以后,我们在考试与评价改革方面,态度是积极,行为是稳妥的。但从总体上看来,特别是如何真正在评价中体现新理念,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还不够,需要有一个过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学校过分关注终结性的考试,尤其是书面考试。这方面上面已讲了。在我们各个学校,在有的教师当中,考试成绩公开排名的,或者隐性排名的,仍然存在。
2、学生成长记录袋(即档案评价)重视不够,操作上的问题不少。部分学校由于领导观念问题,至今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未引起重视,或者应付了事。学生有了成长记录袋,这个“袋”应收集什么,怎么收集,由谁保管,怎样评价等等,认识不清,存在一些误区。
3、综合素质评价落实不到位。我市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已经下发了,但也有一部分学校没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没有深刻体会实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够到位。
三、2005年课改工作的几点意见
  2005年,有人说是“改革年”。有关专家分析说,今年的改革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了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科技诸多方面(见《报刊文摘》)。吴蔚荣市长在市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深入开展课改实验”。应当承认,尽管实验已经走过了三年历程,但是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去奋斗。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提出2005年我市课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和任务。
  2005年课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坚持一个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市课改工作全面、深入、均衡发展。”实施十六字方针“积极稳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行五个结合:1、制度完善与行为落实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补缺项和育强项相结合;4、传承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5、重视过程和关注结果相结合。
2005年课改工作的目标与任务:达到三个规范,推行三个加强,实施三个深化。
(一)达到三个规范
1、规范学校课改制度文化建设。为了保证2005年课改工作的实施,我们要求各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各项课改制度。提出两点要求。
(1)制度建立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强。防止假、大、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需要,但不能为了应付检查只是改头换面的搬用,同时力求制度创新,更具开拓性、创新性的开展课改实验工作,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构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各校把重建的课改制度有关材料于3月前交课改办。课改办要进行全面的审查,并作出评价与反馈。
(2)重在课改制度的落实。各学校的校本研究与培训、校本教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考试与评价改革等,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建立上,必须在具体的落实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开展课改的实验工作。2005年的课改调研与评估,我们将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学校过程的实施,尤其是制度是否落实到位。
2、规范教学常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老师从每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做起,力求规范,讲求实效。从目前我市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现状看,我们必须从备课、作业、考试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规范要求。
(1)备课。对教师备课,全市统一五点要求。一是重视说课,资源共享;二是独立钻研,教案自写;三是一课一案,讲究实用;四是体现理念,设计创新;五是反思深刻,求真务实。今后教师还发现有“教案共用”(复印)的现象,教师年度考核要扣分,学校年度考核也要酌情扣分。
(2)作业。小学、初中生的作业每门学科限定一种(毕业班可以有两种),由教育局基教科统一确定,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学生家庭作业量要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的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控制在一小时内,学科教师要注意平衡、协调。具体协调工作由班主任把握。
(3)考试。严格控制小学、初中的考试次数。学年考试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其他阶段实行抽测制度。学校命题要严格控制试题难度,减少题量,初中不得与中考对口。命题要体现新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自主命题的试题,教研员要审查并作出评价。坚决杜绝平时联考,杜绝频繁考试,谁组织谁负责!任何学校和教师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按分数给学生排队,公布名次。
3、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凸显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从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际看,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规范开发。应当明确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策划者、管理者。校本课程要显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发展。十分重要的,校长要把握本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办学特色。对学校环境设施、教师队伍状况、社区课程资源了如指掌。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明确了,然后组织教师讨论、研究。真正开发出符合“地方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2)规范管理。各学校应当积极建设校本课程的教学体系。组织教师撰写课程方案,编写课程纲要。逐步形成培训上岗、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校本课程教学管理的制度。特别要指出,课程设置方案中规定的校本课程周时数作为硬性指标,要求各校必须按规定开足。校本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活动”,不能局限于某种技能的提高,要有文化背景,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二)推行三个加强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综合课程是世界课程改革、课程现代化的潮流,也是当前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力量。当前,我们要重视做好三项工作。
(1)编制好实施计划。各校要编制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综合课程实施计划、课程指导材料以及评价的实施方案。各学校都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跳出学科发展模式,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用整合的态势重建课程文化。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满课程的同时,所有学校真正让这门“亮点”“亮”起来。
(2)重视课程内容设置和师资配备。我们强调,“综合”不是什么都要有,“实践”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动口、动手,“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歌舞绘画,“课程”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师生在社区、生活环境范围内发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时空,提供亲历亲为的实践场地。在师资配备上要实行“全员参与,集体攻关,骨干引领”为原则,做到专兼职结合,班科任结合,校内外结合。
(3)评价需要研究。各学校要大胆探究,积极实践,勇于创新。评价的原则要多元、开放。不以对错为标尺,不以成败论高低,不以结果作结论,而应当关注学生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新的认识和真感受,关注积累与提升。
2、加强教研、科研、培训、网络中心的服务与改革的力度。我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部、教科所、培训部和网络中心为过去的课改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明显。2005年,我们的工作要求是:四条线在明确职责的同时,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服务于、服从于课改。尤其对课改相对落后的学校、教师要加强指导与服务。
(1)教研室。突出新课程条件下的常规教学研究,同时与重点研究、专题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公开教学提供给教师的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课堂,防止预演、彩排、刻意包装。必须强调,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研究没有多大的价值。教研室要重新修正教学常规条文,力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我市实际,修订后的教学常规于2005年3月底提供学校和教师使用。
(2)教科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源于他们面对的实际教育问题、源于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研究结果的鉴定也不仅仅是评定论文、著作的发表或出版,而要关注和重视其过程和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实际的改进。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创新,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实质性的东西,尤其是研究者本身的创新性的观点和行为。
(3)培训部。根据我市新一年的课改的发展需要,一方面需要重视校长和部分课改骨干的培训,促使他们在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都有新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校实施新课程比较困难的一部分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有所提升,从而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4)网络中心。2005年要加强学科网络建设,为学科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提供学科教学及其改革的重要信息,促进我市课改的发展。
3、加强“减负增效”措施落实。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是各级政府、社会群众都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新课程实施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新的一年里,我们争取在“减负增效”上有所作为。我们的基本设想是在改革、教育、管理和法治上下功夫。
(1)加强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上面已经提到,我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具体的实施是稳妥的。新的一年里,这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大研究、探索的力度,加大实践的力度。
(2)加强教师评价的改革。我市已出台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今年我们将真正实施到位。
(3)加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途径的学习、培训,逐步提高我市教师水平,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加强教育法治的力度。对学校、教师个人违反教育教学纪律行为,包括违规的考试、私自组织的节假日补课等,加大处理的力度。
(5)加强校外辅导站管理。今年我们要对已办的辅导站进行全面的检查(时间另定),规范他们的辅导行为。辅导站应多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多一些查漏补缺,而不是上新课、再布置作业,加重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当然,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要减下来,教师的过重负担也要减下来。2005年,我们计划减少一些教师的基本功比武或竞赛活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课改。
(三)实施三个深化
1、深化校本研究与培训。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校本研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的一年,我们提出如下三点要求。
(1)校长是校本研训的组织者、责任人。校长不能光布置,喊口号,要真正坐下来,深入下去,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研训活动。校长要承担主讲任务,一学期起码一、二两次,材料要妥善保存。
(2)要有问题意识。我市课改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增强问题意识显得格外重要。问题就是课题。没有问题意识,研究无的放矢,培训不灵。各校应当从本校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善于发现问题,把握主要问题。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研究是为了创新,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创新是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不可能叫创新。
(3)倡导教师轮流主持、主讲。各学校不要把校本研训仅仅局限于外出参观学习或专家主持包办,应该倡导让所有教师轮流主持、主讲研训。这样做,校本研训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了,教师通过钻研、努力,自身的理论水平、反思水平也提高了,问题的研究也会更深入了,合作意识更增强了。
2、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课改的重点。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要着重做好两件事。
(1)明确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与要素。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我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与要素,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目标确定,三个维度及预设和生成结合;二是内容处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教法体现,对话、互动;四是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三种学习方式的有规则、有效的指导;五是过程设计,优化流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六是手段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
(2)处理好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创新了,传统教学要不要?我们的回答是:要。新课程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结合,才能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前我市课堂教学中应当着重处理好七个关系:一是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二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三是互动与讲授的关系;四是形式与效果的关系;五是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的关系;六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七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3、深化考试与评价的探究和实践。新课程条件下的考试与评价,大家都很关注。这项工作是重点,难度也很大。讲二点意见。
(1)积极、稳定改革2005年的中考。中考进行改革是必然的,中考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一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二是内容的多元化,三是方法的多样化。2005年中考,我们将在初中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初中毕业生将参加全市统一的毕业生学业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高中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认为,改革考试与评价的方法和内容,决不是要取消考试。相对于其他选拔方式,考试还是最公平、最合理的。在现今世界,一个有序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有组织的考试是很难想象的。但是,也不能只看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因此,为了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还要求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推行等级制:A、P、E三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是今年中考招生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具体如何实施,有待后一阶段具体的研究。各学校要按有关文件精神实施意见,做好相应的有关工作。
(2)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专家指出,过程就是目标,是隐性目标,是长远目标。目前我市中小学生所推行的成长记录,其实包括“册”和“袋”两个部分。“学生成长记录册”主要是文字记载的内容,包括:学生自我总结与反思,同学、老师、家长的观察评价、反馈等信息,考试与测验成绩、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体等的记载。“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是学生个人有意收集的一段时间内的能证明或表明成长发展轨迹的作品。“册”与“袋”两者内容上有区别。各学校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并用。同时也可以倡导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我们要求,“物化的袋”与“电子档案袋”能够并存。学生成长记录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学校、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操作力求规范、有效,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同志们,2005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是艰苦奋斗的一年,又是改革创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市委市府有关会议的精神,理清新一年课改工作思路,狠抓措施落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一定能使我市的课程改革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高标准地、高质量地实施我市教育发展的目标。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